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手术用于治疗严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你怎么看?

2025-06-23 张博士话健康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尝试通过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一些初步报道显示,术后有高达70%的患者出现认知改善,引发

近年来,部分医疗机构尝试通过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LVA)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一些初步报道显示,术后有高达70%的患者出现认知改善,引发广泛关注。但张博士认为,从科学循证角度出发,这一疗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公众不宜过度解读我们应理性认识该手术背后的理论基础、科学证据与风险评估

一、理论机制仍存较大争议

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前主流病理机制集中于:

  •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

  •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与聚集

  • 突触功能障碍与神经炎症

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脑脊液的代谢废物清除系统可能与脑淋巴系统相关。特别是2015年发表在《Nature》上的“类淋巴系统”理论,首次提出脑部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血管旁通路(glymphatic system)流向颈部淋巴系统,从而清除废物。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

“从理论机制 → 动物模型 → 临床试验”三步验证链条目前尚不完整。

据2023年发表于《Neurology》的一项综述,目前全球范围内仅有三项相关临床研究(总样本量不足200人),其中存在以下严峻问题:

  • 无双盲随机对照设计

  • 未设立假手术对照组(sham surgery)

  • 依赖主观量表(如MMSE)评估效果

  • 随访期普遍不足12个月

  • 无明确机制生物标志物验证

此外,有研究显示:约40%的患者在术后6–9个月内症状出现反弹,提示可能存在短期“安慰剂效应”或暂时性血流动力学改善。目前尚无长期(超过5年)随访数据证明其疗效持续性。

二、手术风险需高度重视

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属于显微外科范畴,操作部位临近颈内静脉、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解剖结构复杂,操作精度要求高

据公开资料和手术并发症统计,该术式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

并发症类型 发生率(参考值)
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约2.3%
颈内静脉血栓形成 约1.7%
术区淋巴囊肿、积液 约4.1%

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这类高龄、合并多病的脆弱人群,任何手术风险都应慎重权衡。尤其是认知功能受损者,其术后恢复、护理依从性和术后神经系统反应仍缺乏系统研究。

三、理论基础值得关注,但仍属早期探索

近年来,脑脊液与脑淋巴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热点。2025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提出,大脑的废物清除可能涉及以下路径:

脑蛛网膜下腔 → 硬脑膜淋巴管 → 鼻腔/腭部淋巴管 → 颈部浅表淋巴管(scLVs) → 颌下/颈深部淋巴结

这一发现提示:颈深部淋巴系统或许在大脑代谢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清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与衰老、大脑炎症反应、甚至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可能相关。详细见报道:Nature:非侵入性刺激颈部淋巴可增强脑脊液引流,改善清除障碍

在这一基础上,外科手段(如LVA)旨在改善淋巴回流、促进脑废物清除,从理论机制上具有一定合理性。这也是当前部分研究者提出“谨慎乐观”态度的原因。

四、张博士建议:保持谨慎乐观,尊重科学规律

我们理解患者家属在面对阿尔茨海默症时的无力与期待,也理解部分临床团队的探索精神。但张博士强调:

医学不能建立在热情与希望之上,而必须建立在证据与机制之上。

在现阶段,张博士建议:

✅ 医学态度:谨慎乐观

  • 鼓励基础与临床研究,推动该方向进入高质量RCT阶段;

  • 任何使用该疗法的临床机构应明确标明“探索性治疗”性质,获得伦理批准;

  • 不建议以商业化、推广式方式向公众宣称疗效。

✅ 患者选择:理性判断

  • 若有意参与此类手术,应充分知情同意,并由专业医疗团队评估风险收益比;

  • 严格评估病情是否稳定、是否合并高风险疾病;

  • 不宜将其作为唯一治疗途径,应与药物、康复、照护等综合干预并行。

写在最后:医学进步需要时间,也需要验证

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的提出拓宽了我们对脑-淋巴系统的理解,也为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假设。但从“理论假说”到“临床常规”,还需要经历漫长的验证过程。

综合来看,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目前仍属于实验性医疗干预,虽然背后有逐渐成形的理论基础和初步临床信号,但尚不能替代目前公认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干预(如认知康复、环境支持、家属照护)

公众和患者应避免被“网红疗法”裹挟,特别是要警惕以下几种现象:

  • 夸大疗效、宣传“逆转”病情

  • 收费昂贵但缺乏医疗透明度

  • 未在伦理批准或临床试验框架内进行

医学需要创新,但更需要谨慎。让我们一起支持科学,也守护理性。

更多张博士观点,请询问: https://ai.medsci.cn/chat/dr-zhang-hlth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527, encodeId=0e0c22e0527c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3f09e7964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阿尔茨海默症#</a> <a href='/topic/show?id=650f1280347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7796, encryptionId=a3f09e79649, topicName=阿尔茨海默症), TopicDto(id=128034, encryptionId=650f12803478, topicName=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术)],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23 13:41:48 CST 2025, time=2025-06-23,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Mol Neurodegeneration:小胶质细胞中CD2AP缺失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的保护作用

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中,小胶质细胞中特异性缺失CD2AP能显著改善认知功能,减轻神经炎症,抑制Aβ沉积并保护突触功能。CD2AP缺失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特别是补体C1q的表达,发挥保护作用。

“减肥神药”再添新用!司美格鲁肽使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降41%-67%,但需警惕不良反应

与其他抗糖尿病的药物相比,司美格鲁肽使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症(AD)的风险显著降低了41%-67%,即具有预防AD的潜力

Nature:从侵入性检查到无创筛查: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的革新之路

血液检测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症诊断重要工具,可早期诊断、结合创新疗法。还可用于挑选临床试验受试者,蛋白质组学衰老时钟可预测多种疾病风险。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Molecular Psychiatry:阿尔茨海默症小鼠模型中年龄依赖的功能连接丧失及通过mGluR5调节剂的逆转

阿尔茨海默症小鼠的功能连接在6月龄开始显著下降,9月龄时尤为明显。而通过mGluR5调节剂的两个月治疗后,小鼠的大脑功能连接显著改善,特别是在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区域,表现为功能连接的恢复。

湖南大学王青教授《Biomaterials》:多重靶向的工程化杂合外泌体作为Aβ纳米清除剂和炎症调节剂用于AD的多环节干预

湖南大学王青团队构建工程化外泌体RPDA@Rb-A,结合多种成分,可穿透血脑屏障,靶向AD病灶,通过光热解聚Aβ、促进清除及抑制炎症,在AD小鼠模型中显著改善症状,为AD治疗提供新平台。

Biomaterials:湖南大学王青研究发现膜杂交工程化外泌体增强血脑屏障穿透并多途径改善阿尔茨海默症

基于膜杂交的工程化外泌体克服了传统药物载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差、靶向性不足的缺点,为AD的多通路干预提供了潜在平台。

CGP流行病学研究 | 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症及相关痴呆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研究

中国老年人群ADRD的负担严重且呈现上升趋势,建议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特别是加强对老年女性人群的防护。

梅斯锐评:颈深部淋巴-静脉吻合手术治疗严重阿尔茨海默症——初步显效,但仍需严谨求证

2012年,罗切斯特大学的Maiken Nedergaard团队首次提出“类淋巴系统”概念,揭示脑脊液通过血管周围间隙流动,清除β-淀粉样蛋白(AAD的关键病理蛋白)

中国医科大学张馨文/阎旭团队综述线粒体MICOS在阿尔兹海默症中的研究进展

本研究系统性剖析MICOS在AD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提出MICOS复合体新亚基的纳入标准,并梳理总结靶向MICOS的各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