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糖尿病上门!21年数据告诉你:早期改变生活方式,多赚2-3年健康期
2025-07-18 梅斯内分泌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美国 DPPOS 研究显示,糖尿病前期经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双胍干预,可长期降低发病风险,效果持续 21 年,且存在人群差异。
每天,全球有无数人在体检单上看到“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这个词时,心里都会咯噔一下——这个介于健康和糖尿病之间的灰色地带,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暂时的“身体警报”,还是终将滑向糖尿病的倒计时?20多年前,美国3234名糖尿病前期患者参与了一项试验,他们或许没想到,自己的选择会为这个问题写下跨越两个十年的答案。
从3年惊喜到21年追问:预防糖尿病,短期努力能管多久?
1996年,当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启动时,医学界对“糖尿病能否预防”的答案还带着迟疑。当时的研究大多只跟踪几年,没人知道短期干预的效果是否会像潮水般退去。在这项纳入3234名糖尿病前期成人的试验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ILS)让糖尿病发病率骤降58%,二甲双胍也能降低31%,这一结果曾让学界振奋不已。但更关键的问题随之而来:这种效果能持续多久?那些坚持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人,20年后还能受益吗?
带着这个疑问,研究团队将试验延续为DPP成果研究(DPPOS),一路追踪到2020年,用约21年的时间画下了一幅完整的“糖尿病预防时间轴”。这不仅是对3195名参与者的长期承诺,更是对“短期干预能否改写长期健康轨迹”的终极检验。

一场跨越21年的“健康实验”:他们是如何被跟踪的?
要理解这项研究的分量,先得看看它的“耐力”有多惊人。从1996年7月首批参与者入组,到2020年2月数据截止,最长的随访时间达到了23.2年,中位数也有8年——相当于一个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的时间。
参与者的构成堪称“微型社会”:67.9%是女性,平均年龄50.6岁,超过四成来自非洲裔、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所有人都处于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偏高、体重超标等)。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一组服用安慰剂,一组每天吃两次850mg二甲双胍(剂量根据耐受调整),还有一组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目标是减重7%以上,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由专人一对一指导。
2002年DPP结束后,试验进入“持久战”阶段:安慰剂组停了药,二甲双胍组继续用药,所有人每年都能参加4次集体生活方式课程,ILS组额外加两次“booster课”,帮大家保持动力。这种“先密集干预,后维持巩固”的模式,其实很像现实中人们对抗慢性病的过程——最难的不是开始改变,而是一直坚持。
判断是否患上糖尿病的标准很严格:每半年测一次空腹血糖,每年做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只要两次检测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标准(如空腹血糖≥7.0mmol/L),才算“发病”。这种严谨性,让21年的数据经得起推敲。
21年数据出炉:两种干预,谁的“保质期”更长?
当21年的随访数据汇总时,结果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些惊喜。
和安慰剂组比,ILS组的糖尿病发病率下降了24%(风险比0.76),意味着每100人每年会少1.59人患病;二甲双胍组下降17%(风险比0.83),每100人每年少1.17人患病。更直观的是“无糖尿病生存时间”:ILS组的中位时间是13年,比安慰剂组(9.5年)多了3.5年;二甲双胍组是12年,多了2.5年。
换句话说,假如有100人从50岁开始干预,到63岁时,安慰剂组可能已有50人患上糖尿病,而ILS组要到63岁才会有一半人患病——这多出来的3.5年,足够多抱几年孙子、多完成一次旅行。
但曲线的走向更值得关注:前3年,ILS和二甲双胍组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就像跑步时一开始就拉开了差距;但随着时间推移,三组的曲线慢慢靠近。这说明,干预的“爆发力”主要在前期,但早期积累的优势,居然能撑过21年。
不是“一刀切”:谁最能从干预中获益?
同样的干预,对不同人效果可能大相径庭。这项研究最有价值的发现之一,就是找到了“谁最该早点行动”。
年轻人更适合二甲双胍:25-44岁的参与者用二甲双胍,每100人每年能少2.22人患病;但60岁以上人群用它,效果几乎消失。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身体代谢更活跃,药物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高风险人群更需要生活方式干预:那些空腹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或临床风险指数(结合年龄、血压、血脂等)高的人,用ILS效果特别明显。比如生理风险指数最高的一组,ILS能让每100人每年少4.9人患病,是低风险组的8倍多。就像火势越大,灭火器的作用越明显。
年龄大的人靠生活方式也能赢:60岁以上的参与者用ILS,无糖尿病生存时间比安慰剂组多8年,而二甲双胍对他们几乎没用。这打破了“年纪大了干预没用”的误区——哪怕起点晚,改变生活方式仍能抢回多年健康。
21年的启示:预防糖尿病,关键在“抢时间”
这项研究像一面镜子,照清了糖尿病预防的本质:它不是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冲刺,而是一场“早期发力,长期受益”的马拉松。
首先,早期干预的“红利”能吃很久。虽然后期三组的发病率逐渐接近,但前几年拉开的差距,让ILS和二甲双胍组的累计发病率21年来一直低于安慰剂组。这就像存钱,早期多存点,哪怕后来不追加,利息也能让你比别人富有。
其次,不必追求“完美坚持”。研究中,二甲双胍组到17年时,只有不到60%的人还在用药;ILS组的体重也慢慢反弹,但这并没有抵消早期的效果。这说明,哪怕后期干预强度下降,只要前期打好基础,依然能跑赢糖尿病。
最后,精准干预是未来方向。既然年轻人用二甲双胍更好,高风险人群用生活方式干预更划算,医生就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开处方”——比如给年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开二甲双胍,给血糖高、体重超标的中老年人重点推饮食和运动计划。
从1996年到2020年,这21年的追踪不仅告诉我们“糖尿病可防”,更告诉我们“怎么防才最有效”。对普通人来说,看到“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时,不必恐慌——及时行动,哪怕只是早期的一点改变,都可能在20年后,让你依然远离糖尿病的困扰。而对医学界来说,这场持久战证明:短期的努力,真的能改写人生的长期剧本。
参考文献:
Knowler WC, Doherty L, Edelstein SL, Bennett PH, Dabelea D, Hoskin M, Kahn SE, Kalyani RR, Kim C, Pi-Sunyer FX, Raghavan S, Shah VO, Temprosa M, Venditti EM, Nathan DM; DPP/DPPOS Research Group. Long-term effects and effect heterogeneity of lifestyle and metformin interventions on type 2 diabetes incidence over 21 years in the US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Jun;13(6):469-481. doi: 10.1016/S2213-8587(25)00022-1. Epub 2025 Apr 28. Erratum i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5 Jun;13(6):e9. doi: 10.1016/S2213-8587(25)00132-9. PMID: 40311647.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糖尿病前期#
7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