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Neurol:我国学者揭示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助力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风险分层
15小时前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研究揭示了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脑出血患者周围水肿(PHE)严重程度的显著线性正相关,验证入院NLR作为预测中至重度PHE的有力生物标志物,预测准确度优于入院后数日的NLR。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根据最新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2019年至2050年间,ICH发病率及死亡率预计将显著上升,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医疗资源有限,使得有效的预后评估工具及干预策略迫在眉睫。 PHE作为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是脑组织因血肿刺激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水肿和体积增加,进而加重颅内压升高,影响神经功能恢复,成为病情加重与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因素。神经免疫学研究指出,中性粒细胞作为炎症的“前锋”,通过释放活性氧及酶类,使血脑屏障(BBB)受损,促进脑水肿形成;而淋巴细胞则在免疫调控和组织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NLR,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的比值,作为一种廉价、易得的系统炎症指标,已被广泛证明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及炎症状态相关。然而,NLR与脑出血后PHE的关系尚未明确,文献中对其动态变化及不同时间节点指标的预后意义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多中心临床数据支持。 近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neurology上题为“The association between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6 0 举报
#脑出血# #NLR# #血肿周围水肿# #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8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