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 2025 | 临床显著性门脉高压对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CC患者预后的影响:HIPERIA研究

2025-05-15 肝癌在线 肝癌在线 发表于上海

会上,一篇临床显著性门脉高压(CSPH)与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HCC)系统治疗预后研究备受关注。肝癌在线特将其进行整理,以传递大会动态和精彩看点。

2025年欧洲肝病学会年会(EASL 2025)于2025年5月7日-10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作为全球肝病学领域的学术盛会,本届大会汇聚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肝病学、胃肠病学、移植外科及传染病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突破。

会上,一篇临床显著性门脉高压(CSPH)与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HCC)系统治疗预后研究备受关注。肝癌在线特将其进行整理,以传递大会动态和精彩看点。

研究背景与目的

HCC常发生于肝硬化背景下,其预后受肿瘤分期和肝功能状态共同影响。CSPH是代偿期肝硬化的重要节点,已知与失代偿风险升高及HCC手术后生存率下降相关。然而,CSPH在接受系统治疗的H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估CSPH对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系统治疗窗口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间接受系统治疗的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CC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总体生存率,次要终点为系统治疗窗口,定义为从治疗开始至因症状进展或死亡而终止治疗的时间。症状进展包括严重肝功能失代偿和/或ECOG评分达3–4分,由主治医师判断是否终止治疗。CSPH根据Baveno VII标准定义。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调整后风险比(aHR),调整变量包括年龄、肝硬化病因、MELD评分、ALBI分级、BCLC分期及治疗方案。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

研究结果

共纳入663例患者,男性占86.6%,中位年龄66岁。主要肝硬化病因包括丙型肝炎(49%)和酒精相关肝病(40%)。全部患者Child-Pugh评分为A级,中位MELD评分为8分,ALBI 1级和2级比例分别为39%和61%。BCLC分期主要为B(39%)和C(56%)期。系统治疗方案以索拉非尼为主(86.9%),其余为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7.6%)、仑伐替尼(3.9%)和纳武单抗(1.7%)。其中62%(411例)患者合并CSPH,42%(280例)存在食管静脉曲张。CSPH的存在与较差的总体生存率独立相关(中位OS:13.0个月 vs 21.7个月,aHR 1.37;95% CI:1.07–1.77;p=0.014)。同时,CSPH也与系统治疗窗口显著缩短相关(中位治疗持续时间:10.21个月 vs 18.82个月,aHR 1.37;95% CI:1.05–1.79;p=0.02)。

研究结论

CSPH的存在可用于识别一类系统治疗效果较差的代偿期肝硬化合并HCC患者,其总体生存率较低,治疗机会窗口更短。这一结果提示,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应充分考虑门脉高压状态,以优化HCC患者的个体化管理。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5199, encodeId=16782265199c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35a81364b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细胞癌#</a> <a href='/topic/show?id=a1c2253816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代偿期肝硬化#</a> <a href='/topic/show?id=10711268490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EASL 2025#</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849, encryptionId=107112684903, topicName=EASL 2025), TopicDto(id=25381, encryptionId=a1c22538163, topicName=代偿期肝硬化), TopicDto(id=81364, encryptionId=735a81364b7, topicName=肝细胞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15 16:55:19 CST 2025, time=2025-05-1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法国钇90治疗属于报销范围你知道吗?

该研究评估了钇90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和肝细胞癌患者的真实世界应用效果,并探讨了法国医保报销标准对治疗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钇90树脂微球治疗安全有效,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Adv Sci:复旦大学代智/余一祎研究发现乳酸化驱动的NUPR1促进肝细胞癌中肿瘤浸润巨噬细胞的免疫抑制

该研究探讨了核蛋白1 (NUPR1) 基因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AM) 中主要表达,该基因在介导这种抑制并影响免疫治疗结果中的作用。

The Lancet:肝癌一线治疗大洗牌!CheckMate 9DW:双免疫组合显著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生命,生存率创纪录

CheckMate 9DW 研究表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总生存期等优于乐伐替尼或索拉非尼,安全性可控。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凯/李孟鸿团队《自然·通讯》:抗癌新组合!乳酸杆菌助力溶瘤病毒疗法或成肝癌克星

中山大学附属六院团队发现,溶瘤病毒 VSVΔ51 治疗肝癌时会改变肠道菌群平衡,削弱其抗肿瘤效应,补充乳酸杆菌可修复肠道屏障、调节免疫,增强多种溶瘤病毒疗效,为肝癌及其他实体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BMC Med.:中国学者开发了一种用于检测肝硬化各阶段肝细胞癌的新型双靶血液检测方法

本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名为Qliver的MS-qPCR检测方法。与目前广泛使用的血液生物标志物相比,Qliver在检测HCC方面表现出了更优异的性能,表明其在高危人群的HCC监测中具有潜在的临床益处。

EASL 2025 | 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治疗肝细胞癌的最新进展

会上,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Atezolizumab + Bevacizumab,简称A+B)在肝细胞癌(HCC)治疗中的两项研究备受关注。肝癌在线特将其进行整理,以传递大会动态和精彩看点。

Adv Sci:华中科技大学陈孝平等研究发现m6A介导的TMCO3通过促进膜转位和AKT激活来促进肝细胞癌进展

本研究首次发现TMCO3在肝细胞癌中高表达且m6A甲基化水平高。通过体内外实验明确了TMCO3的致癌作用,并验证了ALKBH5作为m6A去甲基化酶下调TMCO3表达。

肝癌患者存活时间再延长!《柳叶刀》:双免联合治疗或为一线治疗选择

文章表示,研究结果支持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作为不可切除肝细胞癌一线治疗选择。

Nat Commun:杭州医学院徐骁等团队研究证明了CXCL12通过CXCR4促进XRCC5来维持肝癌细胞的干性

本研究旨在定义与生存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帮助精确识别超出Milan标准且具有可接受结果的HCC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