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抗生素无效,这种病和感冒相似,极易被误诊!

2025-06-23 儿科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川崎病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以高热、皮疹等为特征,易因症状类似流感被误诊,可致心血管等并发症,需依发热及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大剂量 IVIG 和阿司匹林为主。

流感不仅是网络上热议的话题,在门诊更是很多流感患儿来排队挂号。然而,一见到孩子高烧,就觉得孩子是得流感了。还有很多别的病,高热是典型症状!比如这种“伤心”的病,如果不及时诊断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川崎病。

川崎病为什么极易被误诊?

小儿川崎病,因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报道而以其名字命名,该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全身血管炎和急性发热出疹,其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眼结膜及咽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皮肤多形性红斑、唇部充血干裂等,并伴随心包炎、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因此发病至严重阶段可引起心脏血管系统损害、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并发症 。

川崎病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婴幼儿,1~5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约80%的发病年龄小于5岁。亚洲人种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种,男孩得病较多,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5:1。该疾病全年均可发病,多数发生2、4、6月份,冬季发病较少,并且存在一定的趋于爆发流行现象。

小儿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尚待进一步考察以明确直接病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数据及有关研究报道显示,一方面可能与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等病原体感染有关;一方面可能与汞、铅等有毒化学物质,药物过敏,环境污染等诱发因素,以及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遗传等因素有关,大致可将其分为感染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等三大类。

感染因素有哪些?

在对典型川崎病临床资料的研究分析中表明,约有30%患儿与感染有显著相关性,且通过进一步发现川崎病的病原不仅有细菌、病毒有关, 也可能与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螨虫等微生物的某些相关性酶的活性增高相关。另外,进行实验室检查时也发现患者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提示其病因与感染有关系。

免疫炎症反应

免疫炎症反应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略的作用,外源性抗原是引起川崎病的原因之一,如表皮剥脱性毒素、小肠结肠类耶氏菌膜蛋白等,这些超抗原通过激活某些免疫系统,使T细胞被激活,同时机体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调控网络失衡,进一步促使T细胞能力被大大激活。临床中川崎病急性期患者CD8+T淋巴细胞和CD4+T 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增高,表明超抗原在川崎病患者血管损伤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遗传易感性

遗传因素在川崎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通过大样本的基因检测试验,认为CD40、BLK和FCGR2A、HLA中的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的显著相关性,而且其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川崎病患者,其后代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

有哪些临床表现?

发热

小儿川崎病的典型症状为发热,通常表现为高热(39 ℃以上),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热程一般在 5 d 以上,最长 2周,最短 3 d,且病程具有反复性,服药缓解后可能再次发作;发热数日后多伴随双眼结膜充血、咽喉黏膜充血、口部干燥皲裂、舌部呈杨梅样、颈部淋巴结肿大、掌跖面红肿疼痛等临床特征 。还出现有腹痛、腹泻、干咳、关节痛、肛周脱皮、手足背硬性水肿等少数其他症状。

出疹

在发热期间,小儿面部及躯干部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皮疹,以多形性红斑疹为主,其次为斑丘疹或猩红样皮疹。患者发热症状消失后,皮疹消退,不发生疱疹,不留痂皮。

常规检查表现

血常规检查通常显示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LT)升高,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且其他如 C 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免疫球蛋白等各项炎症指标升高;胸片检查呈现肺纹理增重、模糊、有斑点状浸润阴影;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超声心动图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存在冠状动脉瘤。

并发症是什么?

心血管

心血管损害是 KD 全身 性血管炎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影响远期预后和 病死率的首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心功能不全、二尖瓣反流及体动脉病变。

休克

约 7%的患儿 在急性期出现KD 休克综合征,表现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 器官功能障碍,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表现为血压降低20%及循环灌注不良,是可致命的严重并发症。

神经系统疾病

急性期可出现无菌性脑脊髓膜炎、面神经麻痹、听力丧失、急性脑病和高热惊厥等,是由于血管炎引起,临床多见,恢复较快,预后良好。其中无菌性脑脊髓膜炎最常见,发生率约25%。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

部分患者偶尔出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诊断标准是什么?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皮疹。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如何治疗?

川崎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全身血管炎症、减少冠脉损伤,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以及血栓性阻塞。明确川崎病诊断后,应尽早开始治疗。(1)大剂量IVIG,2 g/kg,静脉输注时间通常控制在10~12 h,大体重患儿(如>20 kg)可采用每天1 g/kg的剂量,连用2 d;(2)阿司匹林抗炎,30~50 mg/(kg·d),分3次口服。如果川崎病患儿延迟诊断超过10 d甚至更久,只要存在临床症状和(或)炎性指标仍异常,仍建议给予以上治疗;如果临床症状已消退、炎性指标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显示无CAL,可不进行上述初始治疗,仅给予后续抗血小板治疗和随访。

患儿退热48~72 h后复查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及CRP)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减量至3~5 mg/kg顿服,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于无CAL或急性期冠状动脉轻度扩张但30 d内恢复正常的患儿,阿司匹林持续应用至病程2~3个月。对于存在冠状动脉后遗症患儿,参照“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2020年修订版)”给予治疗和随访。

IVIG无应答的挽救治疗

川崎病标准初始治疗结束后36 h,体温仍高于38 ℃;或用药后2周内(多发生在2~7 d)再次发热,并出现至少1项川崎病主要临床表现者,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发热的原因后,称为IVIG无应答,发生率为7.5%~26.8%。针对IVIG无应答的治疗称为挽救治疗,包括下列方案:

1,第2次大剂量IVIG,用法同前。

2,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CRP正常时逐渐减停;或大剂量甲泼尼龙10~30 mg/(kg·d)静脉滴注冲击治疗,最大剂量1 g/d,连用3~5 d,继之以泼尼松2 mg/(kg·d)口服,并逐渐减停。总疗程2周或以上,剂量及疗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激素反应和依赖程度而决定。部分重症患儿可选择大剂量IVIG和激素联合用药。

3,英夫利昔单抗:为TNF-α拮抗剂,在儿童甚至婴幼儿中应用耐受性均较好,在川崎病患儿作为IVIG无应答的挽救治疗或重症川崎病IVIG联合用药时,可起到较好的退热抗炎作用,用法为5 mg/kg,2 h缓慢静脉滴注,通常为单次用药,用前需排除结核、乙肝、EB病毒以及其他全身活动性感染。存在MAS、肝功能异常或骨髓抑制的患儿慎用。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用药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肝脏增大、感染等发生率较低。

此外,对以上治疗反应均不佳或激素高度依赖的川崎病称为难治性川崎病,可选择其他免疫抑制剂。

参考资料

1.李东秀,黄植宁.小儿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07):191-194.DOI:10.14033/j.cnki.cfmr.2021.07.069.

2.陈茂荣.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J].临床儿科杂志,2003,(11):694-696.

3.樊志丹,俞海国,胡坚,等.中国儿童血管炎诊断与治疗系列专家共识之四——川崎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3,38(07):481-488.DOI:10.19538/j.ek2023070601.

高铧炜,吴松.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02):27-30.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4.02.008.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461, encodeId=c4d022e04614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426281482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儿童#</a> <a href='/topic/show?id=30f04e8389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川崎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8148, encryptionId=24262814820, topicName=儿童), TopicDto(id=47838, encryptionId=30f04e8389a, topicName=川崎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22 23:54:32 CST 2025, time=2025-06-2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22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PR:子宫内阿片类药物暴露揭示儿童神经发育和行为障碍的新风险

胎儿期暴露于母亲OMT的儿童,在发育、行为、情绪和健康方面有更多挑战,且常面临多种风险因素,增加了后期受损的可能性。

BMC Pediatrics:广东省佛山儿童食物与吸入性过敏原分布特征及其对防治策略

佛山地区最常见的过敏原是尘螨、狗毛、小麦、树坚果、牛奶和花生。在吸入性过敏原中,夏季对屋尘螨的致敏率最高。牛奶和鸡蛋过敏者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美国儿科学会更新儿童湿疹(特应性皮炎)的皮肤导向治疗

该报告强调了儿童AD的“主动维持治疗”理念,提出从“被动控制发作”转向“主动预防复发”。本文整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供读者参考。

IJP:儿童复杂性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在儿童AA中,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CRP水平是复杂AA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临界值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JAMA Netw Open:2010-2023年美国新上市儿童麦片多为高脂高糖低营养,或加重儿童肥胖和心血管风险

2010-2023年美国新上市儿童即食麦片的营养构成呈现“高脂、高钠、高糖、低蛋白、低纤维”趋势,可能加剧儿童肥胖及心血管风险。

儿童补液张力液体配置全攻略:手把手教你科学“兑糖水”

本文揭秘儿童补液液体的黄金配比,看完秒懂!

PLoS One: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型糖尿病和过敏性疾病患儿的共同风险因素

ALL、T1DM及过敏性疾病患儿肠道微生物α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人群,提示微生物群功能不成熟可能是这些疾病的共同风险因素。

近期这种病毒高发,传染性强,严重或致死

我国呼吸道合胞病毒在儿童中检测阳性率回升。它传染性强,症状多样,无特效药。需通过手卫生、环境清洁等预防,高危者可药物预防,疫苗仍在研发。

PCCM:脓毒性休克患儿的美罗培南抗生素暴露水平 

鉴于儿童脓毒性休克中美罗培南全身暴露的变异性,建议在住院早期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或ARC监测,以评估每日给药需求,实现脓毒症的药效学暴露目标。

儿童腺样体肥大:切还是不切?

腺样体肥大是儿科及耳鼻喉科常见病,2 - 12 岁多发,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认知。本文阐述其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介绍手术和保守治疗方法,建议多学科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