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C 2025 | Siew Mooi CHING教授:数字化健康与血压测量

2025-06-01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来自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Siew Mooi CHING教授对“数字化健康与血压测量”议题进行了精彩讲解。

5月29日,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The 19th Oriental Congress of CardioIogy, OCC 2025)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东方会秉承“开放、创新、合作”的办会宗旨,立足国内,融入国际,广邀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聚焦医学科技创新,全面展现国内外心血管病学领域基层研究和临床诊疗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进展。

在本届大会上,来自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Siew Mooi CHING教授对“数字化健康与血压测量”议题进行了精彩讲解。

自 2010 年以来,中国高血压患病率略有下降,这得益于全国性慢性病防控项目的推进,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逐步提升,促使大家主动调整生活方式。然而,高血压治疗和控制仍不理想。

传统的血压测量主要依赖于诊室血压测量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诊室血压测量可能会受到“白大衣效应”的影响,导致血压读数偏高;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虽然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血压变化信息,但设备成本较高。

常规血压监测的挑战

1.操作误差影响准确性:用户在进行血压测量时,若袖带放置位置不准确或使用技术不当,如袖带松紧不适宜、手臂位置摆放错误等,会显著干扰血压测量结果的精准度。

2.数据连续性缺失:依赖门诊及零星的血压检查,无法提供连续、完整的血压数据。这使得医生难以全面把握患者血压在不同时段的波动情况,不利于疾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

3.心理因素干扰测量:部分患者在医疗场所会出现紧张情绪,引发 “白大褂高血压” 现象,导致血压测量值高于其日常真实水平,从而扭曲了血压测量的真实结果。

4.远程监控受限:在临床环境之外,缺乏有效的手段对患者血压进行持续监控。难以实时获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血压数据,不利于及时发现血压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数字化健康技术的兴起

近年来,数字化健康技术为血压测量带来了新的机遇。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出现,使患者能够在家中轻松测量血压,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供医生查看和分析。这些设备通常具有便携性、易用性和实时性的特点,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为高血压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化健康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一)优势

1.提高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数字健康技术可以通过随时随地连续监测血压,捕捉到血压的短期和长期变化趋势,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评估高血压。数字工具将高血压管理成功率提高了30%。

2.增强患者的参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患者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血压数据,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从而更好地参与高血压的管理。同时,移动应用程序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提醒,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

3.优化医疗资源的利用:通过远程监测和数据分析,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血压异常情况,减少不必要的门诊就诊次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挑战

1.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数字健康设备,其测量准确性参差不齐。一些设备可能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压读数不准确。此外,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也存在问题,可能会影响医生对患者血压的整体评估。

2.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数字健康技术涉及大量的患者个人信息和健康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的隐私和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一旦数据泄露,可能会对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利益造成严重影响。

3.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数字健康技术的应用需要医疗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医疗专业人员对这些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数字健康素养。

数字化健康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技术创新与优化

未来,数字健康技术将继续不断创新和优化,提高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血压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实现更精准的高血压诊断和治疗。

(二)多学科合作与整合

数字化健康技术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整合,包括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领域。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加速数字健康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政策支持与监管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数字健康技术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数字健康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应鼓励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积极参与数字健康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推动数字健康技术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数字化健康技术为高血压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充分发挥其优势,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有望开启高血压管理的新时代,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7597, encodeId=9ad5226e5978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0ee889564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压测量#</a> <a href='/topic/show?id=17cc126665a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OCC 2025#</a> <a href='/topic/show?id=90d712e4782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数字化健康#</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665, encryptionId=17cc126665a8, topicName=OCC 2025), TopicDto(id=127478, encryptionId=90d712e4782d, topicName=数字化健康), TopicDto(id=88956, encryptionId=c0ee889564a, topicName=血压测量)],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01 19:40:13 CST 2025, time=2025-06-0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量血压不简单!至少这7点需要你掌握

实习护士小A第一个实习科室是心内科,量血压对她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但近日发生的一件事,让小A认识到:看似简单的血压测量,背后也是一门大学问。

上海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8.4%,近半患者不知情

上海市成年常住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8.4%,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中有近3个为高血压患者,这是上海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结果。更不容乐观的是,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56.1%,接近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不知晓自己的血压。记者从上海疾控中心获悉上述数据。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称,年龄≥18岁

Lancet:自我血压监控对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认为,在抗高血压药物基础上进行患者自我血压监控是一种廉价、有效的血压控制方法

GW-ICC 2021:细节决定成败!血压测量中6大细节

一起学习血压的规范测量方法。

陈伟伟:血压测量即时波动现象研究——血压稳定值取值建议

血压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临床医师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我国历届血压指南均推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获取患者真实血压值。然而,该方法难以避免血压波动带来的较大影响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计算不便的问题。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诊室血压测量要点有哪些?

准确测量血压是高血压筛查、诊断及血压管理的基础,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设备和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对于准确测量血压至关重要。建议成年人定期测量血压,鼓励进行家庭自测血压。

血压测量的4个潜规则,你一定要知道

测血压看似简单易上手,但十有八九都不规范,以下4个潜规则,关注健康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一顿猛如虎的降血压,患者突然意识消失、心律失常,原因竟是血压测量不准确!

普外科术后患者血压异常,麻醉科医生现场查看发现因患者寒战致血压测量不准,血压骤降后引起脑灌注下降、颅内压升高等一系列问题,经分析病因后对症处理,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强调血压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美国心脏协会(AHA)更新人体血压测量标准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AHA)更新人体血压测量的科学声明,主要内容涉及诊室血压测量、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家庭血压监测(HBPM)、特殊人群血压测量等。(Hypertension2019年3月在线版)。诊室血压测量(1)水银血压计是传统血压测量方法,但现在逐渐被电子血压计取代;(2)无液型血压计需要经常校准;(3)不管有无工作人员在场,都可以使用诊室自动测压装置,与水银血压计测量的诊室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