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CSCO 指南会 | 连斌教授解读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更新:从国际接轨到中国创新

2025-04-26 医悦汇 医悦汇 发表于陕西省

在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黑色素瘤诊疗规范的特色、最新指南的更新内容,以及多学科协作治疗(MDT)模式的重要性。

编者按:在黑色素瘤的诊疗领域,中国正逐渐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近年来,随着国内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国在黑色素瘤诊疗规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黑色素瘤诊疗规范的特色、最新指南的更新内容,以及多学科协作治疗(MDT)模式的重要性。

医悦汇:作为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执笔人,您认为中国在黑色素瘤诊疗规范方面与国际相比有哪些特色?未来需在哪些领域加强?

连斌教授:黑色素瘤的治疗在国际上主要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其中涵盖了皮肤黑色素瘤以及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指南。

自2019年起,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黑色素瘤专委会的指导下,我国率先出版了全球首个针对不同亚型黑色素瘤的指南,包括皮肤、肢端、黏膜以及脉络膜等亚型黑色素瘤。目前该指南今年将更新至第七版,依然是全球唯一一个根据不同亚型制定的黑色素瘤指南。

国内外指南的主要区别在于,欧美地区黑色素瘤以皮肤型为主,占比约85%,而在中国,约70%-80%的黑色素瘤为肢端或黏膜型。因此,中国指南更加关注这两个亚型,并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循证医学研究。这也是中国指南最大的特色,即按照不同亚型去制定治疗方案。

未来,我们可能会更多地关注这两种亚型,包括相对难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亚型的治疗,并据此进一步更新指南。

医悦汇:在最近更新的CSCO黑色素瘤晚期治疗指南中,有哪些重要的更新内容?这些更新主要是基于哪些临床研究数据?

连斌教授:在2025年版的CSCO黑色素瘤指南更新中,我们主要聚焦于一线治疗的进展。例如,帕博利珠单抗在2024年9月获批用于中国晚期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适应症,同时,特瑞普利单抗也预计将在近期获批用于一线治疗的适应症。

因此,基于这些进展,在最新的指南中,对于帕博利珠单抗和特瑞普利单抗的一线治疗推荐等级发生了变化。在皮肤型黑色素瘤中,其推荐等级均提升至一级。在肢端型黑色素瘤中,也相应地进行了等级提升。此外,黏膜型黑色素瘤也增加了相关的推荐依据。

医悦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的应用情况如何,以及其与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治疗模式能否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连斌教授: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始于2010年前后。在2010年之前,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依赖化疗和放疗,但疗效有限,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有效率不足5%。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兴起,黑色素瘤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对于皮肤型黑色素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可达到50%-60%。目前,黑色素瘤的治疗已进入靶向与免疫治疗并重的时代,未来联合治疗方案可能会成为主流。

在2025年版的CSCO黑色素瘤指南中,新增了达拉非尼、曲美替尼与帕博利珠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一推荐基于国外的三项随机对照研究以及国内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目前,该联合方案被列为三级推荐。

医悦汇:您在黑色素瘤多学科协作治疗(MDT)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您认为MDT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重要性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推动MDT模式的实施?

连斌教授:在当今的肿瘤治疗领域,早已摒弃了单打独斗的模式。回顾20年前,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依赖外科手术,其他学科的参与度较低,毕竟当时内科可使用的药物十分匮乏。

然而,在过去15年里,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突破,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蓬勃发展,众多药物不仅用于常规治疗,还拓展至术前的新辅助治疗阶段。

目前,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建设至关重要。除了内科医生外,外科医生、病理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都需深度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皮肤黑色素瘤为例,其新辅助治疗已被纳入欧美指南,我国黏膜黑色素瘤的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也写入了指南。这意味着部分患者在术前可通过MDT的多学科讨论,评估是否适合新辅助治疗,随后再进行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从而显著提升长期疗效。

展望未来,MDT模式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它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更精准、更全面的治疗体验,助力攻克肿瘤这一难题。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2384, encodeId=e5d32262384f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3041033311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黑色素瘤#</a> <a href='/topic/show?id=8e4553228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SCO#</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322, encryptionId=8e45532281, topicName=CSCO), TopicDto(id=103331, encryptionId=330410333110, topicName=黑色素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Apr 26 21:16:03 CST 2025, time=2025-04-26,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4-26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一颗痣“黑化”竟成夺命癌!28岁白领忽视脚底黑斑,半年后癌细胞全身流窜!

以莉莉病例引出黑色素瘤,介绍其定义、全球发病增长情况,阐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不同阶段的治疗手段,还提及新兴疗法及相关参考资料。

Nat Genet:中南大学陈翔/刘洪/刘静合作揭示琥珀酰化调控在黑色素瘤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这篇文章揭示了琥珀酰辅酶A通过调控PD-L1的琥珀酰化和降解,增强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提出了CPT1A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为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读书报告 | 纳武单抗维持提高纳武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治疗时出现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

与永久停用纳武单抗相比,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在伊匹木单抗/纳武单抗相关irAE治疗中断,完成免疫抑制治疗后恢复单药纳武单抗可提高总生存期。单药纳武单抗恢复后观察到的毒性是可控的,未观察到严重的irAE。

大咖谈 | 黑色素瘤脑膜转移的临床治疗实践

通过临床实践真实案例,以PD1抗体鞘内注射治疗为基础,剖析黑色素瘤脑膜转移的诊断治疗要点以及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为黑色素瘤脑膜转移探求更优的治疗方法。

读书报告 | Keynote-054研究: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高危III期黑色素瘤的7年结果分析

这些结果表明,新辅助治疗/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即将成为III期皮肤黑色素瘤治疗的黄金时机。

Dev Cell:厦门大学尤涵等揭示乳酸代谢重编程驱动LSD1乳酰化作为黑色素瘤靶向耐药的表观遗传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乳酸代谢重编程驱动LSD1乳酰化作为黑色素瘤靶向耐药的表观遗传机制。

读书报告 | PD1抗体辅助治疗失败后BRAF和MEK抑制剂再次辅助治疗局部晚期黑色素瘤的价值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黑色素瘤复发患者的“二次辅助”靶向治疗策略,尽管短期RFS改善显著,但高毒性及长期疗效尚存争议。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探索新辅助治疗等其他策略以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Cancer Cell:靶向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重塑脑转移微环境,增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反应

本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黑色素瘤脑转移中的双重作用机制,即在肿瘤早期具有抗肿瘤作用,而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则转变为促肿瘤表型。

读书报告 | 黑色素瘤的个性化新抗原疗法

这两个研究证明个体化新抗原mRNA疫苗的可行性及巨大临床价值,并且预示着该技术为基础的针对个体化新抗原治疗及既往一些难以成药靶点治疗存在一定可行性。

Nat Genet:桥粒突变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黑色素瘤增殖

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和功能实验,揭示了桥粒突变在黑色素瘤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强调了肿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遗传改变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