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理学院徐章润教授团队《自然·通讯》:癌症诊断新方法

2025-04-17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徐章润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双识别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技术,首次实现生物体液中新型癌症标志物——小细胞外囊泡上糖基化RNA的灵敏检测,为癌症早筛与精准分型提供了新工具!

4月10日,东北大学理学院徐章润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FRET imaging of glycoRNA on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enabling sensitive cancer diagnostics”的研究论文。徐章润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双识别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技术(drFRET),首次实现生物体液中新型癌症标志物——小细胞外囊泡上糖基化RNA(glycoRNA)的灵敏检测,为癌症早筛与精准分型提供了新工具!东北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博士研究生任廷举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徐章润教授为该文的唯一通讯作者。

图片

2021年,斯坦福大学Carolyn R. Bertozzi教授(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团队在《Cell》发表突破性成果,揭示了细胞表面存在一类新型生物分子——糖基化RNA(glycoRNA),首次证实RNA不仅能被糖基化修饰,还可锚定于细胞膜表面参与生物识别。GlycoRNAs是一类兼具 RNA 序列信息与聚糖修饰的新型膜锚定分子,由含有唾液酸的聚糖修饰的小RNA组成,具有潜在的重要生理功能。这类由 RNA 与 N-糖链共价连接形成的生物分子,通过聚糖末端的 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等结构,参与细胞黏附、信号传递等关键生理过程。然而,由于缺乏高效且特异性的成像技术,人们对glycoRNA的认知仍十分有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徐章润教授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双识别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的glycoRNA原位成像方法。这种方法首次直接原位观测小细胞外囊泡(sEVs)上的glycoRNA,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研究团队首先通过代谢标记与点击化学等技术,证实了 sEVs 表面存在 Neu5Ac 修饰的 glycoRNAs,并验证了不同糖基化修饰的 glycoRNAs 在 sEVs 中的存在。drFRET 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聚糖-核酸”双识别探针系统,通过分子间近场能量转移实现 glycoRNAs 的原位可视化。drFRET技术通过两种功能化DNA探针协同作用:糖链识别探针,设计偶联Cy3供体荧光染料的DNA 适配体,利用其空间折叠特性精准识别 glycoRNAs 末端的Neu5Ac;RNA 原位杂交探针,针对目标 glycoRNA 序列设计互补寡核苷酸链,标记受体荧光染料 Cy5,通过碱基配对实现 RNA 组分的特异性锚定。当两类探针在 sEVs 表面形成空间近场(1–10 nm)时,激发态的 Cy3 通过偶极-偶极耦合向 Cy5 传递能量,产生非辐射能量转移信号。通过敏化发射校正技术消除光谱串扰,确保信号仅来源于聚糖与 RNA 的共价结合位点,有效规避了传统单探针检测的非特异性干扰。

图片

图  drFRET方法原位成像小细胞外囊泡表面的glycoRNAs

研究团队利用drFRET技术分析了来自7种癌症细胞系及100例临床样本的sEVs glycoRNAs。通过对血清来源的 sEVs 表面 5 种glycoRNAs的信号进行无监督层次聚类分析,癌症与非癌症样本形成完全分离的聚类簇,其诊断灵敏度与特异性均达 100%(95% CI)。进一步通过主坐标分析构建癌症精准分型模型,6 种癌症类型的总体分类准确率达 89%(95% CI)。研究表明,肿瘤sEVs表面glycoRNA的异常表达与癌症进展高度相关,这为癌症液体活检提供了全新分子靶标。研究还揭示了 glycoRNAs 可能通过糖-蛋白相互作用介导 sEVs 与靶细胞的黏附及内吞过程,并最终可能在肿瘤细胞向远端器官递送信息、构建转移前微环境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参与该工作的还有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张潆之博士、东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王月副教授和杨春光副教授等。王建华教授、于永亮教授等对该工作提供了大力支持与帮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490-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847, encodeId=5af7226084e7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8dbe13019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症#</a> <a href='/topic/show?id=42b41261065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技术#</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106, encryptionId=42b412610655, topicName=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TopicDto(id=71301, encryptionId=d8dbe130197, topicName=癌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17 14:30:13 CST 2025, time=2025-04-17,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Nature:"分子剪刀"失控催生癌症"通用抗原"

《Nature》研究发现肿瘤细胞 RNA 剪接异常产生公共新抗原,可被免疫系统识别,能突破肿瘤异质性,为广谱癌症疫苗和 “现货型” T 细胞疗法提供可能,有望开启癌症治疗新纪元。

身体活动、疲劳、运动恐惧症与生活质量:前列腺癌幸存者与健康对照者的比较研究

本研究比较了前列腺癌患者与健康男性的身体活动、疲劳、运动恐惧症及生活质量。结果显示,前列腺癌患者的身体活动水平较低,疲劳程度和运动恐惧症更严重,生活质量受损。运动恐惧症影响患者功能状态,需早期干预。

【新更】《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报告》解读

本文将以《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报告》为基础,结合既往癌症负担报告和全球癌症负担数据,对我国癌症负担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解读。

Nature Medicine:找到更多 ≠ 活得更好?ProfiLER-02研究深度剖析晚期肿瘤广泛基因检测的真实价值

ProfiLER-02 研究对比晚期实体瘤患者使用广泛与有限基因组合检测。广泛检测虽能发现更多治疗建议,使稍多患者用上靶向疗法,但未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揭示精准医疗实践的挑战与机遇。

癌症中的细胞因子

本文系统梳理细胞因子在癌症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其治疗潜力提供全面视角。

运动如何调节抗肿瘤免疫?

癌症负担重,约一半死亡可预防。规律体育活动与低癌症发病率等相关。运动刺激免疫系统,肌肉组织释放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急性及规律运动对免疫细胞有不同影响,运动或助力抗癌且无免疫治疗副作用。

应激背景下的肿瘤免疫变化:机制解析与临床启示

癌症不仅是细胞自主性疾病,应激压力可影响肿瘤演变等。应激诱导神经内分泌因子,调节免疫、重塑肿瘤免疫环境,致代谢重编程和微生物改变,其机制待研究,或为抗癌提供线索。

Cell:当癌症遇上“祖传代码”——你的基因如何预置肿瘤的生存法则?

《Cell》4 月 14 日研究表明,个体的基因谱为肿瘤发展埋下伏笔,通过生物信息学解析,发现常见变异、蛋白结构改变、等位基因表达差异等影响癌症,为癌症预防带来新视角。

癌症中的髓系效应细胞

近年来研究进一步揭示,髓系细胞的功能高度依赖于肿瘤发展阶段、局部细胞因子环境及其与T细胞的动态交互,这为开发新型免疫疗法提供了关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