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Engl J Med:“三亲婴儿”的诞生:一次细胞级别的“偷天换日”

昨天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发表于上海

研究通过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和原核移植技术,帮助线粒体病家庭诞下健康婴儿,原核移植效果显著但需关注长期安全与伦理。

引言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蓝图,都由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共同绘制。细胞核中的DNA,如同一个庞大的中央数据库,精确记录着从身高、肤色到个性倾向的种种信息。然而,在这间精密的“生命总控制室”之外,还散布着成百上千个微小的“能量工厂”——线粒体 (mitochondria)。它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一套遗传密码,即线粒体DNA (mtDNA)。这份独特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母亲,它默默无闻,却维系着我们每一个细胞的呼吸与能量供应。

然而,当这份来自母亲的“能量密码”出现致命错误时,它就会变成一个家族难以摆脱的诅咒。7月16日,《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重磅研究“Mitochondrial Donation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tDNA Disease”,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曙光。研究人员们通过两种前沿的辅助生殖技术,成功帮助数十个家庭“绕开”了线粒体病的遗传陷阱,迎来了健康的宝宝。这其中,备受瞩目、俗称为“三亲婴儿”技术的“原核移植”(pronuclear transfer, PNT) 技术,更是展现了其在改写遗传命运方面的巨大潜力。这项研究不仅是一次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乎生命、伦理与希望的深刻探索。

图片

细胞的“发电厂”为何会成为遗传诅咒的源头?

要理解这项技术的巧妙之处,我们必须先回到生命最微观的层面,重新认识线粒体这位“最熟悉的陌生人”。线粒体常常被比作细胞的“能量工厂”或“发电厂”,它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细胞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货币——三磷酸腺苷 (ATP)。从心脏的每一次搏动,到大脑的每一次思考,再到肌肉的每一次收缩,都离不开线粒体夜以继日地供应能量。

与众不同的是,线粒体拥有自己的一套遗传指令——mtDNA。相较于细胞核中包含约2万个基因的庞大DNA文库,mtDNA要袖珍得多,仅包含37个基因。但这37个基因至关重要,它们编码了能量生产线上最关键的一些蛋白质和工具。当受精发生时,新生命几乎全部继承了来自母亲卵细胞中的线粒体,这就是纯粹的“母系遗传”。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如果母亲的mtDNA中存在致病性变异,这份“有缺陷的能量密码”就会原封不动地传递给所有子女。这种变异的分布状态,决定了疾病的复杂性。一种情况是“同质性”(homoplasmy),即一个细胞内所有的mtDNA拷贝都带有致病变异。对于携带同质性变异的母亲,她的所有孩子都将100%继承这些有问题的mtDNA。

更常见的情况是“异质性”(heteroplasmy),即细胞内同时存在正常的和变异的mtDNA。变异mtDNA的比例,即“异质性水平”,直接关系到疾病的严重程度。通常,当变异比例超过一个“致病阈值”(通常是60%-80%),细胞的能量供应就会出现严重故障,导致临床症状的出现。最令人困惑和棘手的,是所谓的“遗传瓶颈效应”(genetic bottleneck)。在卵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线粒体的分配存在极大的随机性,这使得预测下一代患病风险变得异常困难,如同在黑暗中掷骰子,充满了不确定性。

筛选与替换:两种技术路径的巧妙博弈

面对线粒体病这座看似难以逾越的大山,研究人员们开辟了两条充满智慧的道路:一条是“筛选”,另一条是“替换”。

路径一: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PGT)——大海捞针式的筛选

对于那些携带“异质性”变异的女性,她们的卵细胞中变异mtDNA的比例高低不一。理论上,只要能找到那些“幸运”的、变异比例足够低的胚胎进行移植,就有可能诞下健康的孩子。PGT技术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在这项研究中,共有39名携带异质性致病变异的女性接受了PGT。其流程是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培育胚胎,然后在胚胎发育的特定阶段取出极少量细胞进行活检,精准检测mtDNA的异质性水平,最终选择那些低于安全阈值(本研究中设定为低于30%)的优质胚胎进行移植。

PGT技术成果:研究结果印证了它的有效性。在39位患者中,最终有18名婴儿顺利诞生。在10名可获得数据的婴儿中,他们血液中的致病变异水平极低,从无法检出到最高仅为7%,远低于致病阈值。

路径二:原核移植 (Pronuclear Transfer, PNT)——脱胎换骨式的替换

然而,PGT并非万能。对于那些“同质性”或“高水平异质性”的女性患者,通过PGT筛选出健康胚胎的希望极其渺茫。原核移植(PNT)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项技术因其操作的颠覆性,被大众形象地称为“三亲婴儿”技术,因为它涉及到了三方的遗传物质:父亲的精子、母亲的卵子细胞核,以及一位健康女性捐赠的卵子细胞质。

在这项研究中,PNT的操作过程堪称生命科学领域一次巧妙的“外科手术”。研究人员分别获取患者和捐赠者的卵子,并同步授精。在精卵遗传物质融合之前形成“原核”的关键时间窗口,他们用显微操作针将患者受精卵中的原核(包含父母双方的细胞核DNA)吸出,并注入到已被“去核”的捐赠者受精卵中。这个重组的受精卵,拥有来自患者夫妇的细胞核DNA,以及来自捐赠者的健康线粒体和细胞质,从根本上替换掉了有缺陷的“能量工厂”。

生命最初的考验:一项技术的效率与代价

PNT技术听起来近乎完美,但将一项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安全有效的临床应用,中间充满了挑战。这项研究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了成功,也毫不避讳地呈现了过程中的困难与代价。

第一道关卡:受精率的挑战。数据显示,在接受PNT的患者组中,其卵子在ICSI后的正常受精率仅为48.5%。这个数字显著低于PGT组的66.5%和健康卵子捐赠者组的63.8%。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卵子玻璃化冷冻有关,特别是对于那些线粒体功能本就有缺陷的卵子,这种影响可能被放大了。

第二道关卡:胚胎发育的惊喜与波折。度过了受精这道难关,幸存下来的PNT胚胎表现如何呢?这里出现了令人意外的转机。研究人员发现,在第6天,PNT组中达到“优质”和“良好”等级的囊胚比例为63.2%,甚至优于PGT组的42.0%。这似乎说明,一旦胚胎跨越了受精的门槛,健康的线粒体环境可能为其后续发育提供了更好的支持。然而,这种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最终的临床成功率。数据显示,在每次胚胎移植后,PNT组获得临床妊娠的成功率为20%,而PGT组为39%,PNT组的成功率明显更低。

重写命运的密码:新生儿体内的线粒体

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当PNT技术最终结出硕果时,其意义是革命性的。这项研究最终见证了8名婴儿通过PNT技术活产(包括一对同卵双胞胎),另有1例妊娠仍在进行中。研究的核心,在于评估这些新生儿体内致病mtDNA的残留水平。

PNT技术核心成果——显著的清除效果:

在8名已出生的PNT婴儿中,5名婴儿体内的母源致病mtDNA水平低至“无法检出”(低于3%)。利用更灵敏的二代测序技术对其中3名进行确认,其异质性水平仅为0.06%、0.09%和0.17%。总体而言,在6名新生儿中,母源致病mtDNA的水平相比其母体降低了95%至100%

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PNT技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极其有效地清除掉致病的母源线粒体,实现了一次近乎完美的“遗传重置”。

不容忽视的“意外”与深层探索。科学的诚实在于直面所有结果。在这8名婴儿中,有3名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中一名婴儿的异质性水平为5%,另外两名则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12%和16%。虽然这些水平仍远低于通常的致病阈值,但它们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信号。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简单的物理性残留并非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假说:“复制优势”(replicative advantage)。这个理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来自母亲的mtDNA可能比捐赠者的mtDNA具有更强的复制能力,导致异质性水平在发育后期出现回升。这为理解PNT技术的长期效果和潜在风险,指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伦理与未竟的探索

这项研究无疑是人类运用智慧干预遗传疾病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用严谨的临床数据证明,无论是通过PGT的“筛选”,还是PNT的“替换”,我们都有能力为那些深陷线粒体病遗传困境的家庭,提供切实可行的生育选择。

然而,黎明之后,并非一片坦途。这项研究也为我们揭示了前路上依然存在的挑战与未知。首先,是效率与优化的问题,PNT技术目前在受精和着床阶段的成功率仍有待提高。其次,是长期的安全性,那几个异质性水平为12%和16%的婴儿是科学的警钟,我们需要对所有通过该技术出生的孩子进行终身的健康随访。最后,也是最深刻的,是技术伦理的边界。PNT技术不可避免地触及了“种系遗传修饰”的范畴,这使得其伦理讨论远比一般的医疗技术复杂。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却又需要保持清醒的画卷。它像一位巧妙的“基因编辑师”,用一双精准的手,为生命拂去了蒙在源头的尘埃。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开启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一窥在未来,我们或许能够更有力、更智慧地去面对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宿命”的遗传疾病。而这条探索之路,需要科学、伦理学和整个社会携手,以最负责任的态度,审慎而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Hyslop LA, Blakely EL, Aushev M, Marley J, Takeda Y, Pyle A, Moody E, Feeney C, Dutton J, Shaw C, Smith SJ, Craig K, Alston CL, Lister L, Endacott K, Byerley S, McDermott H, Wilson K, Botham L, Matthew B, Prathalingam N, Prior M, Murdoch A, Turnbull DM, Hudson G, Choudhary M, Taylor RW, Pillai RN, Stewart JA, McFarland R, Herbert M. Mitochondrial Donation and 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mtDNA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5 Jul 16. doi: 10.1056/NEJMoa241553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7369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380, encodeId=15ea22e4380d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e7719568f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三亲婴儿#</a> <a href='/topic/show?id=08cee76076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线粒体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9568, encryptionId=6e7719568f5, topicName=三亲婴儿), TopicDto(id=77607, encryptionId=08cee760765, topicName=线粒体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l 22 15:23:10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昨天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科学家披露“三亲”婴儿遗传细节

当一个美国生育诊所于去年透露,他们使用一项把三个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混合在一起的有争议技术创造出一名男婴时,科学家很快便发出了警告。一些人基于伦理道德对此提出反对,而另一些人则质疑由美国新希望生殖医学中心张进主持的这项研究的科学性。如今,经过几个月的激烈辩论和猜测,张进的团队提供了关于首个细胞核移植“三亲”婴儿的一些细节,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3日的生殖生物医学在线上。科学家说,目前这名婴儿健康

Reprod. Biomed Online:“三亲婴儿”论文发表,再起激烈争议

今天随着一篇论文的发表,去年曾经一度在科学界引起争议的“三亲婴儿”技术,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第四代试管婴儿技术缔造“三亲婴儿”

英国《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向外界宣布,于2016年4月世界首个“一父二母”的试管婴儿诞生,这表明第四代试管婴儿胚浆置换技术(GVT)成功运用。此项技术主要由华裔科学家张进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展开研究,作为世界上首位“三亲婴儿”的项目负责人、纽约新希望生殖医学中心张进教授曾对媒体表示,“自然界也没有这种怀孕”、“他是人类第一次一个生命是由三个人的遗传物质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大的突破”。

全球“三亲婴儿”将诞生:俩妈一爸

目前,由于英国法规改变,不久将培育出“3亲婴儿”。10月29日,最新立法生效允许英国成为培育具有两个基因母亲和一个基因父亲的婴儿的第一个国家。它将允许医生使用复杂的试管受精婴儿预防线粒体缺陷导致的致命性疾病,线粒体作为“微型发动机舱”,能够驱动人体所有细胞。这项技术是由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制的,涉及将准妈妈的卵细胞中缺陷线粒体与另一位健康女性进行交换。     支持者表

“三亲婴儿”缔造者张进遭美国FDA警告:停止宣传相关技术

曾经缔造全球第一例“三亲婴儿”的美国华裔医生张进,最近收到了来自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的警告信。警告信提醒他,在尚未获得资质前,宣传线粒体移植法的疗效是违法的。而且,目前看来,张进暂时没有希望开展相关临床试验。

“三亲婴儿”,生育的权利谁说了算?

三亲婴儿,又称3P婴儿(3P,即英文three parents的缩写),遗传了“三亲”的DNA,分别是父亲精子的细胞核DNA、母亲卵子的细胞核DNA以及母亲卵子中独立于细胞核的线粒体DNA(来自第三方捐卵志愿者的去核卵细胞),也就是说这个孩子有两个妈妈,一个爸爸。

华人医生完成全球首例“三亲婴儿”,PGS和NGS又立一功

线粒体DNA(mtDNA)突变属于母系遗传,可导致致命性或衰弱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与mtDNA异质性突变负荷相关。线粒体疗法已被证明能使卵母细胞mtDNA突变传递到胚胎的概率降到最小。据Science、BBC、Medicalxpress、MailOnline等媒体报道,全球首例三亲婴儿已于5个月前在墨西哥诞生,为男婴,目前各方面良好。该案例的完成者为纽约新希望生殖医

2016年的科学争议事件:学术造假、CRISPR专利、三亲婴儿...

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获得了多项突破。前几日,Nature和Science网站相继评出了2016年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其中包括CRISPR人体临床试验、孔纳米测序、寨卡病毒、三亲婴儿、杀死老细胞永葆青春、计算机设计人工蛋白以及实验室制造小鼠卵子。2016年,生命科学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受到争议的事件。近日,The Scientist网站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汇总。这些争议事件涉及了技术专利、论文造

FDA斥责促成世界三亲婴儿诞生的华人医生

去年十月,最热门的新闻无疑就是世界上首个“三父母”婴儿的诞生,这是一项颇有争议的遗传技术手段,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可能致命的遗传性疾病传递给下一代。这一成果入选了2016年的Nature最具影响力的科学事件,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依然备受争议,近期,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指责促成这一操作的华人医生:纽约新希望生育中心的医生张进(John Zhang)正在推进这一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8月4日,FDA发信要求

世界首例三亲婴儿诞生,有科学家质疑其伦理问题

取代母亲卵子内有缺陷的DNA能够防止其后代继承某些疾病。 图片来源:KTSDESIGN/Science Photo Library 科学家于10月19日在盐湖城举行的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年会上正式宣布,一名利用一项颇受争议的技术而将来自三人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混合在一起的男婴如今看起来健康状况良好。这意味着,今年4月诞生的这名婴儿成为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 主持该项研究的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