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声音就僵硬不动,12岁女孩10年没查出病因,医生:真是被吓的!
2025-04-25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12 岁患儿因自幼 “声音过敏” 等症状辗转求医,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为过度惊吓反应症。该病症由甘氨酸神经传递缺陷致,通过点鼻试验及基因检测诊断,首选氯硝西泮治疗,预后较好但需及时处理。
12岁的明明(化名)从7个月大起就开始“对声音过敏”——一听到陌生声音或被轻轻碰一下,立马身体僵硬、翻白眼,甚至呼吸暂停,家人以为是“吓到了”。随着年龄增长,症状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陌生、嘈杂或空旷环境下,明明会突然全身僵硬,像被“冻结”一般,无法行动,甚至因此反复跌倒受伤。
这些突如其来的发作,让她不敢出门、不愿上学,逐渐变得焦虑胆怯。家长带她辗转多家医院,排除了癫痫、神经肌肉病和心脏病,却始终查不出真正原因。
明明到底怎么了?
接诊医生为明明进行了详细的病史采集及相关检查,发现头颅磁共振成像、多种实验室检测均无异常,多次行视频脑电图发作期未见癫痫样放电,发作间期无异常。基因检查发现了明明的11号染色体上的 SLC6A5基因存在c.643T>C(p.W215R)杂合变异,终于发现了关键,确诊为:过度惊吓反应症(Startle disease spectrum disorders)。
具有遗传异质性
过度惊吓反应症是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主要由抑制性甘氨酸神经传递缺陷所致,甘氨酸受体相关基因的变异可引起氯离子通道开关异常,进而导致突触抑制失效,表现出过度惊吓反应。
基于其潜在的遗传学病因,OMIM数据库已将遗传性过度惊吓症分为4型,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 GLRA1,于1993年被Shiang等首先提出。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少见的致病基因,如 GPHN、 ARHGEF9等。
临床表现
过度惊吓反应症主要的临床特征为:新生儿期及婴儿期起病,少数可在宫内起病 。多由不可预料的外界刺激(听觉、视觉或触觉等)后产生过度的惊吓反应,这种反应不能自主适应。
-
宫内期表现为频繁的发作样异常胎动;
-
新生儿期表现为夸张的惊恐样表情,四肢抖动,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肌肉僵直,身体呈弓状,多伴嘴唇青紫,呼吸暂停,甚至窒息死亡;
-
婴儿期与新生儿期大同小异,但可发现患儿上述表现时意识清晰。
多数患儿症状在婴儿期逐渐缓解甚至消失,个别患儿可持续至成年甚至终身存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表现逐渐减轻。
诊断
点鼻试验阳性(叩击患儿鼻尖或上唇导致面部肌肉收缩同时伴有头后仰或身体僵硬的反应,且多次试验无适应性)是诊断该疾病的特异性方法。
基因检测是目前唯一的确诊手段,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为癫痫。视频脑电图是将过度惊吓反应症与惊吓性癫痫等癫痫类疾病进行鉴别最简单直观的方法。过度惊吓反应症患者(不包括其中合并有癫痫者)的视频脑电图强直发作期可表现为广泛性强直性肌电伪差遮盖脑波,不伴痫样放电或发作期背景改变;发作间期多正常或存在非特异性表现。
治疗
氯硝西泮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药物,另外还有使用抗发作药物治疗该疾病的报道,如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氨己烯酸、卡马西平等,但效果尚未明确。本病虽然一般预后较好,但处理不及时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及窒息甚至猝死。
参考资料:
1.孙敏,张新,徐那,等. 过度惊吓反应症1例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07):780-786.
2.韩瑞,张晓莉,贾天明,等. 过度惊吓反应症3例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24,41(06):720-724.
3.李慧,杨志仙,薛姣,等. 过度惊吓反应症一例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中华儿科杂志,2017,55(02):120-124.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罕见,涨见识了😀
4
#基因变异# #过度惊吓反应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