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H: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团队基于影像基因组学分析优化肝内胆管癌治疗策略

9小时前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ICC影像基因组学标志物,用于无创预测疾病预后和免疫化疗响应并提供治疗新靶点。

尽管免疫联合化疗方案在肝内胆管癌(ICC)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仍面临治疗响应不一、获益提升靶点不明的难题。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李相成与夏永祥共同通讯在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 发表题为“Radiogenomic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predicts immunochemotherapy response and identifies therapeutic targe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全新的ICC影像基因组学标志物,用于无创预测疾病预后和免疫化疗响应并提供治疗新靶点。

本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提出了基于ICC免疫微环境异质性的关键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患者预后及治疗获益。通过机器学习构建影像组学特征到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空间映射模型,从分子病理、预后判断、治疗响应等多个维度开展论证,并针对影像基因组学标志物的核心部件开展细胞功能学与动物实验。综上,该研究通过“多组学解析—影像表型识别—新靶点机制探索”的一体化框架为ICC无创评估和精准治疗提供新模式与新策略。

图片

肝内胆管癌(ICC)是第二大常见的原发性肝癌,近年来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上升。目前,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最佳方法,但约60%~70%的患者在诊断时就表现为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疾病。尽管免疫联合化疗是晚期ICC一线治疗新标准,如何筛选该方案的获益优势人群以及对治疗不应答患者的方案进行优化,是目前临床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bulk RNA-seq分析构建了一个3基因(PLAUR、CD40LG、FGFR4)标签,与疾病预后、免疫化疗响应密切相关。单细RNA-seq分析发现:PLAUR、CD40LG和FGFR4分别在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和恶性细胞中富集。进一步细分亚群后发现:PLAUR富集的单核-巨噬细胞呈免疫抑制的M2样表型;CD40LG富集于增强抗肿瘤免疫的CD4 记忆T细胞;FGFR4与PLAUR在恶性细胞亚群中表达呈现出互斥模式。GeoMx DSP空间组学分析揭示了3基因标签与免疫细胞的交互作用集中于肿瘤上皮区域内。基于肿瘤增强CT图像,从每个空间子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高度稳定的特征纳入机器学习分析的流水线,构建影像表型到基因特征之间的映射模型。所构建的影像基因组学标志物在多个独立队列中均展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与应用价值。鉴于编码uPAR的PLAUR基因是标志物构成中唯一的危险因子,本研究进一步通过细胞功能学实验与人源化小鼠模型证明:靶向uPAR联合PD-1抗体可诱导协同抑制细胞增殖和巨噬细胞浸润,并增加肿瘤内CD8T细胞浸润。

图片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ICC多组学分析鉴定出一种具有区域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预测预后并筛选免疫化疗获益的优势人群,且该生物标志物可通过影像组学联合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无创精准预测。本研究建立的影像基因组学模型所展现出的临床转化潜能已在多尺度多模态的独立数据集中得到验证,使其能够成为推动ICC精准诊疗实践的强有力工具。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季顾惟为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许正刚、刘硕琛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学浩教授、李相成教授与夏永祥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2485, encodeId=c9f522e24851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f11811e36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内胆管癌#</a> <a href='/topic/show?id=32fd93350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ICC#</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335, encryptionId=32fd933505, topicName=ICC), TopicDto(id=81173, encryptionId=ef11811e363, topicName=肝内胆管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l 08 11:01:09 CST 2025, time=7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7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专家论坛|李江涛:肝外复发性肝内胆管癌治疗决策进展

本文旨在综合肝外复发性ICC患者治疗决策的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探寻潜在适宜的治疗模式,以获取更优的生存。 

Cancer Res:四川大学王海川/曾勇团队研究发现CLK1激活YAP促进肝内胆管癌的发生

该研究旨在探讨CLK1在肝内胆管癌(ICC)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LK1在ICC肿瘤中的表达升高,且CLK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中山经验:肝内胆管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创新实践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颖弘教授分享了肝内胆管癌的外科综合治疗中山经验。肝癌在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述评|汤朝晖:重视早发性肝内胆管癌的研究

EOICC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全面认识EOICC特点的基础上对EOICC患者的预防、筛查、诊断及治疗全过程进行观念和实践上的革新。

研之有道|J Hepatol:肿瘤源性CD109有望成为肝内胆管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中国科大团队发现,肝内胆管癌肿瘤分泌的 sCD109 通过调控信号通路及蛋白降解,促进免疫抑制性 CD73⁺巨噬细胞富集。阻断 CD109 与 PD-L1 可增强免疫应答,CD109 或成治疗新靶点。

揭秘!LI-RADS分类成肝硬化与CHB患者胆管癌术后预后新风向标

近期,发表于Liver Cancer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明确了LI-RADS分类与AJCC指南一起使用时,是否可以为ICCA提供额外的术后预后价值,肝癌在线特此报道。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核磁共振的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袭预测

微血管侵犯(MVI)是指在周围肝实质血管内存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肿瘤细胞巢,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A)不良临床结局(包括总体生存期缩短、无病生存期缩短以及早期复发)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专家论坛|程张军: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

本文针对近年来ICC外科治疗的进展和争议进行综述。

Adv Sci:复旦大学王鲁等研究发现靶向 GPX4 诱导铁死亡可克服肝内胆管癌中 PAX8-AS1/GPX4 轴介导的化学抗性

该研究报道,长链非编码 RNA (lncRNA) PAX8-AS1 可降低标准化疗药物的疗效。

Hepatology:北京协和医学院石远凯/韩晓红研究阐明ICC中巨噬细胞与浆细胞两种肿瘤内免疫浸润模式

本研究首次阐明ICC中巨噬细胞与浆细胞两种肿瘤内免疫浸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