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外耳鳞状细胞癌随访中的T分期、肿瘤分级和解剖亚部位对淋巴结转移发展的预后作用
昨天 AlexYang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T3期、耳前区位置和高肿瘤分级是外耳SCC中LNM的重要预测因素。研究结果支持进行个体化风险分层,并在高危病例中考虑选择性颈清扫术。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继基底细胞癌(BCC)之后第二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也是继黑色素瘤之后第二常见的皮肤癌致死原因。大多数原发性cSCC(约35%~70%)位于头颈部区域。在头颈部肿瘤中,外耳是cSCC的常见发病部位,这通常是由于外耳高度暴露于阳光下且皮肤较薄,从而增加了恶性转化的风险。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手册》第七版中,耳朵与嘴唇一起被归类为高风险解剖部位,因为其复发、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大于5%。传统上认为,耳部肿瘤较高的转移率归因于其神经分布密集、血管丰富以及皮下组织有限,这些因素促进了肿瘤向深层组织的侵袭和快速扩散。外耳道(EAC)的淋巴引流包括耳前和耳下(腮腺)淋巴结,耳后淋巴结较少受累。多项研究已记录了外耳cSCC患者发生隐匿性转移的情况,据报道其发生率为50%~65%。这些转移通常在初次治疗后10至12个月内出现。
现有证据表明,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比,颈淋巴结或腮腺区域发生转移的患者疾病控制效果较差,生存率也显著降低。因此,识别外耳cSCC中淋巴结转移(LNM)风险较高的患者对于有效的淋巴结管理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近日,来自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评估了临床T1~T3、N0期外耳SCC中LNM的术前和病理学预测因素。
研究人员对2015年至2019年间接受手术切除的176例T1-T3、N0期外耳SCC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人员根据肿瘤亚部位(耳廓、外耳道、耳后区和耳前区)对患者进行了分层。研究分析了组织病理学参数,包括肿瘤大小(T)、浸润深度(DOI)、神经周围侵犯(PNI)、血管周围侵犯(PVI)、软骨侵犯和肿瘤分级,以评估其与LNM的关联。统计分析包括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研究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81.2±7.4岁(年龄范围:64~94岁),其中82.4%(n=145)的患者为男性。肿瘤亚部位的分布情况如下:耳廓(73.8%,n=130)、外耳道(3.4%,n=6)、耳后区域(12.5%,n=22)以及耳前区域(10.2%,n=18)。5.7%(n=10)的患者出现了LNM,转移平均出现在术后7.1个月内。T3期肿瘤的LNM率显著较高(p<0.05)。耳前区是最常见的转移亚部位(p=0.001)。低分化肿瘤(G3/G4)与LNM密切相关(p=0.001)。DOI和软骨侵犯并非独立预测因素。与NCCN和AJCC-8分类系统相比,布列根和妇女医院(BWH)分类系统在风险分层方面表现出色。
不同肿瘤分期(T1、T2、T3)的无转移生存曲线比较
该研究结果表明,T3期、耳前区位置和高肿瘤分级是外耳SCC中LNM的重要预测因素。研究结果支持进行个体化风险分层,并在高危病例中考虑选择性颈清扫术。未来的研究应纳入分子标志物以完善转移风险评估。
原始出处:
De Santis S, Galassi S, Feci L, Nosiglia A, Cambi J. Lymph node metastasis development in external e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follow-up: the role of T stage, tumor grade, and anatomical subsites.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25 May 24. doi: 10.1007/s00405-025-09463-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41329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淋巴结转移# #肿瘤分级# #外耳鳞状细胞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