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频率” 的重要性:Eur J Prev Cardiol揭示高龄老人每日多频次步行可预防心血管事件
9小时前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为老年人群体力活动模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心血管疾病仍是老年人群中主要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中等至高强度运动(MVPA)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老年人每周累计进行150至300分钟MVPA。然而,当前研究对不同运动“模式”及“频率”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理解仍然有限,尤其是在区分轻度(LPA)与中高强度活动的日常碎片化步行行为方面尤为缺乏。此外,老年群体在生理功能和活动习惯上存在显著异质性,尤其是“年轻老年”和“高龄老年”在心血管风险和运动收益上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进一步揭示老年人不同运动模式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近期,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健康功能良好的老年人中,不同强度和模式的运动如何影响未来八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该研究利用瑞典SNAC-K队列中423名未患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数据,结合连续7天的加速度计监测,量化了参与者的步数、坐立转换次数、不同强度的活动时间和步行事件次数。通过国家病历和死亡登记系统追踪八年心血管事件(包括致死和非致死)的发生情况。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各运动指标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重点分析了66岁与80岁以上两年龄组间的异同。
研究来自瑞典国家老龄与护理研究Kungsholmen(SNAC-K)队列第6波(2016-2019年),共纳入423名66岁及80岁及以上、未患CVD、运动功能良好的社区老年人。参与者佩戴大腿部activPAL3TM加速度计7天,监测步数、活动强度、坐立转换及连续步行事件数。通过国家患者登记和死亡登记系统,追踪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肺心病、脑血管疾病等)。采用多变量Cox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教育、饮酒、吸烟、同住状况、身体机能、慢性病数和体质指数(BMI),分析不同运动指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并评估不同年龄组间的交互作用。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进一步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关键研究结果
研究随访平均5.6年,期间125名(30%)参与者发生至少一次心血管事件。总体样本中,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
在年龄分层分析中,高龄组(≥80岁)表现出更明显的关联,其中:
-
每增加100次LPA步行事件,CVD风险降低39%(HR=0.61; p=0.027)。
-
每增加10次MVPA步行事件,CVD风险降低13%(HR=0.87; p=0.024)。
而66岁组则未显示显著相关性。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揭示出非线性关联,低活动量段获益更明显。
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研究为老年人群运动模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首先,研究强调了除了传统累计时长指标外,运动的“频率”尤其是每日行走事件次数,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高龄老年群体中,频繁参与轻度及中高强度活动均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为制定更灵活、适合高龄人群的运动指导方案提供依据。其次,研究揭示了年轻老年人群中未观察到显著相关性的可能原因——该群体整体较高的活动水平或存在“平台效应”,提示未来研究需覆盖更广泛的活动水平和年龄跨度。最后,本研究采集了高精度的加速度计数据,确保了运动测量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填补了基于设备测量数据对老年人心血管健康影响研究的空白。
这些结果提示,公共健康建议应除了强调累积运动时间外,更应鼓励老年人每日多次起身行走,打破久坐状态,将传统的“锻炼”概念向“日常生活中多频次活动”转变,尤其对80岁及以上老年人尤为重要。此外,对未来干预设计者来说,如何设计易于坚持的多次短时步行活动方案,有望成为改善心血管预后的关键。
原始出处:
Lager C, Rizzuto D, Ars J, Boström AM, Calderón-Larrañaga A, Welmer AK. Associations Between Device-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8-Year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ell-Functioning Older Adults: Variations by Age. Eur J Prev Cardiol. 2025 Jul 12:zwaf409. doi: 10.1093/eurjpc/zwaf40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650331.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2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