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过程中为什么总被要求增加肌松?

6小时前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临床麻醉中手术者要求增加肌松时,需考虑麻醉平面、肌松药代谢、CO₂泄露、患者内环境、体温、特殊病情及术前用药等因素,应综合判断避免过量。

身为一名麻醉医师,在临床工作久了之后,或多或少总能碰到像“肚子里没空间”、“怎么皮那么紧”等问题,然后就被要求增加肌松。那么,究竟是肌松药物代谢完了?还是其它原因?下面我们就简单的分析几种可能的情况。

首先,在椎管内麻醉时,最常碰到的便是在下腹部手术期间,肠道通过切口向外鼓出或进行缝合时肌肉、皮肤等组织对合困难。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麻醉平面的下降或麻醉深度不够,此时我们可以选择硬膜外追加药量,或在最初穿刺时,通过选择药物的浓度、剂量等方式,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当然,临床上最常被手术大夫要求增加肌松的麻醉便是全身麻醉。有时候明明刚给了肌松药,但就是达不到手术大夫的要求,真的是因为肌松不够么?其实并非如此,还有很多其它原因,都有可能影响到手术期间的肌松效果。

对于常见的腔镜手术,当手术空间不够时,也需要考虑是否存在CO2的泄露,CO2储气罐余量是否充足。甚至对于一些肥胖的病人,可能需要稍微增加一些气腹的压力,才能到达更好的手术空间。有时,我们还需要改变患者的体位(例如,头低脚高位、左低右高位等),来辅助增加空间的暴露。

对于手术期间患者本身而言,因患者自身内环境的改变也可降低肌松药的药效。例如,当机体处于碱中毒的情况下,会增强假性胆碱酯酶活性,使琥珀胆碱水解加速,从而降低了去极化肌松药的药效;而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轻度升高时,在神经末梢动作电位期间,钙离子内流增加
,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数量增多,可能加剧了其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竞争作用;甚至在纠正酸中毒的过程中,非去极化肌松药的药效也有可能降低。所以对于一些手术时间较长,需要术中多次追加肌松药物的手术,血气分析的结果可以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此外,在手术期间若患者处于高体温状态,可加速肝药酶活性和血流动力学,促进肌松药的代谢,导致肌松维持时间缩短。

图片

临床上一些特殊的手术或者特殊的手术患者,也可能增加手术期间的肌松药用量。当遇到近期遭遇过烧伤的患者时,其肌细胞膜乙酰胆碱受体大量增加;且由于烧伤早期,因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大量外渗,肌松药的分布容积显著增大,血药浓度峰值降低。所以,对于此类患者的手术,无论是麻醉诱导或维持期间,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用量均有可能增加。

图片

此外,一些术前的用药,如长期使用抗惊厥药(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均可能诱导肝药酶活性,激活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加速非去极化肌松药的代谢和清除。

图片

当然,神经刺激器监测(尤其是TOF)是术中肌松监测的金标准,可精准量化肌松深度和恢复情况,从而指导肌松药物的使用。但对于大部分基层医院而言,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手术期间遇到需要增加肌松药物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综合的考虑,做出正确的判断,以防止肌松药的过量使用。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9870, encodeId=95fd22698e03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f0f1030431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麻醉#</a> <a href='/topic/show?id=5d7612e904b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肌松#</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7904, encryptionId=5d7612e904ba, topicName=肌松), TopicDto(id=103043, encryptionId=bf0f1030431a, topicName=麻醉)],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n 18 13:08:19 CST 2025, time=7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7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术中麻醉科医生为什么很重视体温保护?

麻醉科重视手术体温保护,因低体温可致凝血、感染、心血管等风险,引发麻醉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临床通过术前预防、术中干预和动态监测进行体温管理,是围术期管理核心指标。

酒量好≠抗麻体质

我国饮酒者多,麻醉前应问饮酒史。酒精代谢受多因素影响,过度饮酒有害。长期饮酒及急性中毒影响麻醉,长期酗酒增术后并发症,术前需如实告知和禁酒。

麻醉≠睡觉!你的大脑在手术中经历了什么?

麻醉并非 “让病人睡一觉” 这么简单。麻醉前大脑会因焦虑等进入备战状态,麻醉中意识逐渐消散但部分区域仍工作,苏醒时大脑经历复杂的系统自检,展现了麻醉时大脑的奇妙过程。

当麻醉遭遇交感风暴,如何沉着应对?

交感风暴是麻醉中交感神经异常亢进状态,危险大。介绍其识别方法、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操作要点,阐述处置依据与临床规范,针对特殊情景给出处置要点。

盘点麻醉中发生紧急气道事件的处理方式

本文结合临床常见场景,系统梳理不同危急状况的处置流程。

手术安心指南:麻醉前需要知道的10件事

麻醉安全直接关乎手术的成败与患者的生命健康,这10个麻醉细节,起着关键作用,每位即将手术的患者都应知晓。

麻醉术前用药的循证医学实践与个体化方案

本文系统梳理了术前用药的循证医学证据,包含6类核心药物、3种特殊人群管理方案及2个典型临床案例。本文仅作临床参考,临床使用还需对患者综合评估。

多根钢筋贯穿身体,来看看麻醉科的关键作用

一工人被三根钢筋贯穿下半身,送医后多学科会诊确定手术方案。麻醉面临患者血压高及潜在失血风险,建立快速补液等通道与有创监测。介入准备主动脉球囊,麻醉科实施急性扩容性血液稀释,最终手术顺利,未大出血。

腹腔镜术后肩膀疼,是麻醉的原因吗?

腹腔镜术后肩膀疼痛常见,麻醉药物影响、体位因素是相关原因,同时二氧化碳气体刺激、神经受压、炎症反应等也会引发。可通过物理疗法等缓解,持续不缓解应就医。

“睡一觉”就做手术?揭秘麻醉医生如何精准控制你的“无痛时间”

手术麻醉背后是麻醉医生的精密 “时间管理”,涉及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术中实时监测调整、苏醒阶段代谢管理,全程保障患者安全,展现医学对生命节律的精准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