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血管周围脂肪密度对颈动脉斑块CT造影特征预测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附加价值
17小时前 shaosai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最近的研究表明,PFD 升高与脑血管缺血事件呈正相关,且与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易损斑块特征相关。此外,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PFD 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缺血症状的独立预测因子。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和描绘斑块形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管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与缺血性事件密切相关。此外,血管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介质的释放不仅会引起血管壁局部氧化应激和炎症,还会扩散到周围的脂肪组织,促进脂肪分解并抑制局部脂肪组织的形成。这种炎症引起的变化可以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量化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来评估,为评估炎症提供了一种无创且可能可靠的方法。PFD 已成为冠心病和炎症领域一种很有前景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其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PFD 升高与脑血管缺血事件呈正相关,且与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易损斑块特征相关。此外,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PFD 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缺血症状的独立预测因子。然而,在一些冠心病研究中,人们对 PFD 与斑块风险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这表明这种关联可能并不像最初认为的那么简单。因此,需要更多证据来验证 PFD 与 CTA 显示的斑块易损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其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
由于 CTA 具有可及性强、速度快和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已被广泛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像,特别是在狭窄程度和斑块厚度的量化以及溃疡的描绘方面。同时,它也是检测血管周围脂肪衰减变化的敏感手段。通过结合 CTA 测量的 PFD 和狭窄程度,Liu 等人开发了一种多变量模型,可以准确识别有症状的颈动脉斑块。然而,他们的研究只纳入了患有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重度狭窄患者,排除了轻度狭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他们考虑的斑块风险特征相对有限,且未对模型的临床适用性进行深入评估。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在评估有症状的颈动脉斑块时,PFD 是否能为斑块风险特征增加额外的预测价值。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探究了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与颈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了 PFD 在预测有症状颈动脉斑块中的附加诊断价值。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 315 例单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前 2 周内是否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分为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评估斑块 CTA 特征及 PFD,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两者关系,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筛选有症状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进一步评估模型效能。
PFD 与斑块 CTA 特征呈正线性相关(p < 0.05),PFD、狭窄程度、斑块负荷及软斑块厚度被确定为有症状颈动脉斑块的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在狭窄程度基础上加入斑块负荷、软斑块厚度及 PFD 后曲线下面积(AUC)从 0.631 提升至 0.846,包含 PFD 与斑块风险特征的联合模型校准曲线显示良好预测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联合模型具有更高临床获益。
表 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TA)中的斑块特征及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情况
本项研究表明,PFD 可作为易损斑块的有价值影像标志物,在风险评估中提供附加诊断价值,PFD 与斑块风险特征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对有症状颈动脉斑块的预测效能。
原文出处:
Wei Luo,Peng Lv,Ranying Zhang,et al.Additive value of perivascular fat density to CT angi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carotid plaques in predicting symptomatic carotid plaques.DOI:10.1007/s00330-025-11713-y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0 0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2 0
#颈动脉斑块# #CT造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