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patology:华中科技大学王晓晶/宁琴研究揭示了肠道IL-33在MASLD中的新机制

2025-06-26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发现在MASLD患者和小鼠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肝脏IL-33及其受体致瘤性抑制因子2(ST2)的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变化;但患者血清可溶性ST2水平及小鼠肠道IL-33与ST2表达均显著升高。

肠道菌群在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33(IL-33)在黏膜屏障部位高表达,并参与调控肠道稳态。

2025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王晓晶和宁琴共同通讯在Hepatology在线发表题为“Intestinal IL-33 promotes microbiota-derived trimethylamine N-oxide synthesis and drives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progression by exerting dual regulation on HIF-1α”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MASLD患者和小鼠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肝脏IL-33及其受体致瘤性抑制因子2(ST2)的表达水平未见显著变化;但患者血清可溶性ST2水平及小鼠肠道IL-33与ST2表达均显著升高。

全身性或肠道特异性敲除IL-33可通过降低肠道屏障通透性、纠正菌群失调,从而缓解MASLD相关的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移植IL-33缺陷小鼠的肠道菌群可阻止野生型小鼠的MASLD进展。此外,IL-33缺失导致三甲胺N-氧化物(TMAO)生成菌丰度降低,而3,3-二甲基-1-丁醇抑制TMAO合成可减轻MASLD小鼠肝脏氧化应激。机制上,核内IL-33通过结合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其活化,直接破坏肠道屏障完整性;胞外IL-33则通过ST2-Hif1a-Tbx21轴打破肠道Th1/Th17细胞平衡并促进Th1分化。ST2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与IL-33缺陷相似的MASLD表型减轻。肠道IL-33通过双重调控HIF-1α促进菌群源性TMAO合成,从而加剧MASLD进展。靶向IL-33及其相关菌群或为MASLD治疗提供新策略。

图片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原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以肝脏脂质蓄积为特征、伴随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代谢性疾病,现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若缺乏有效干预,MASLD可进一步进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导致其全球疾病负担持续加重。除脂毒性、氧化应激、自噬及天然免疫应答等肝内因素外,肠道稳态与MASLD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进程在MASLD发展中相互交织,仅针对单一环节的干预难以有效逆转或阻断疾病进展,这构成了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

研究表明,在脂肪肝早期阶段(即肝脏出现明显脂质沉积前),患者已存在肠道屏障渗漏和肠道慢性炎症。肠-肝轴指肠道与肝脏间的双向通讯机制,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该轴加重肝脏病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氧化三甲胺[TMAO])是介导肝脏疾病的关键参与者。肠道细菌胆碱TMA裂解酶将胆碱转化为三甲胺(TMA),后者经循环进入肝脏后,在黄素单加氧酶3(FMO3)催化下氧化生成TMAO并释放入血。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前研究证实,基于肠道菌群调控的策略(包括粪便菌群移植[FMT]、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可恢复肠道稳态,有效改善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

图片

模式机理图(图片源自Hepatology )

白细胞介素-33(IL-33)作为IL-1家族成员,在黏膜屏障中高表达。在肠道疾病中,IL-33对肠上皮细胞及多种免疫细胞的调控具有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肠道来源的IL-33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远端调控功能,从而影响全身生理状态。已有研究报道IL-33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多种肝病中的作用,但其在MASLD中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外源性补充或内源性缺失IL-33对脂肪性肝炎的影响,既往研究存在结论矛盾,这主要源于研究多聚焦于肝脏来源的IL-33。鉴于IL-33在肝脏中表达有限且可能仅发挥局部效应,探索肠道源性IL-33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考虑到慢性肝病常伴随肠道稳态紊乱。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肠道IL-33在MASLD中的新机制。作者发现肠道IL-33通过双重调控肠上皮细胞(IECs)和Th1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加剧肠道屏障破坏。这种失调进一步促进肠道菌群依赖性TMAO的生成,最终驱动MASLD进展。靶向干预IL-33及其相关肠道菌群通路,有望成为改善MASLD相关代谢失衡、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的有效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97/HEP.000000000000098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948, encodeId=056b22e09486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06396640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IL-33#</a> <a href='/topic/show?id=8ef21112557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MASLD#</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664, encryptionId=9063966407, topicName=IL-33), TopicDto(id=111255, encryptionId=8ef211125572, topicName=MASLD)],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n 26 11:50:39 CST 2025, time=2025-06-2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26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JASN:防止肾小球硬化新靶点?——先天淋巴样细胞

先天淋巴样细胞(ILCs)在针对不同形式的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IL-5和IL-13产生的2型ILCs(ILC2s)参与了在损伤后恢复组织的完整性的修复机制。但是在人类肾中的ILCs却尚未报道

Sci Signal:FAK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肿瘤非常善于逃避免疫系统的监察和抑制免疫系统活性,而粘着斑激酶 (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 被认为在媒介肿瘤免疫逃逸中起到重要作用。

Clin Exp Allergy: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下呼吸道中IL-33表达增加且与天然过敏原暴露无关

在过敏性哮喘患者中,参与2型气道炎症发展的IL-33通路被激活。根据 "同一气道,同一疾病 "的概念,IL-33通路在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气道中也应被激活。

Nature子刊:谁给癌细胞穿上了“隐形衣”?

导语: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件“神器”帮助主人躲过了很多危险。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癌细胞的“隐身衣”,它也帮助“主人”巧妙的躲过免疫系统的监视,让主人威武壮大。那么,癌细胞的“隐身衣”是什么做的呢?9月13日,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项研究中,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癌细胞

Nature:IL-33驱动免疫革命:开启胰腺癌治疗新篇章

胰腺癌常为 “免疫冷” 肿瘤,Nature 研究发现 IL - 33 激活 ILC2s 可诱导 TLSs 形成,增强抗肿瘤免疫,为胰腺癌及其他免疫冷肿瘤治疗带来新希望。

GSK牵手强生共同开发哮喘药物---IL-33单抗

近年来,随着污染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变化,哮喘症患者群体越来越大,催生出了一个巨大的药物市场。英国制药巨头GSK公司最近宣布和强生旗下的杨森制药达成了一项总价值达2亿3千万美元的协议,获得后者一项用于治疗重度哮喘症药物CNTO 7160全球销售权。按照协议,公司将在杨森公司完成该药物的临床I期研究后接手后续的研发工作。这种药物是一种靶向IL-33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该药物被认为能够通过阻断IL-33与S

Nat Commun:IL-33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建立并加速胶质瘤的发生发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高级别神经胶质瘤,尽管目前对于该疾病相关基因组突变情况有了更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但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仍仅为14.6个月。

Inflammation:IL-33因子通过诱导MMP-9和TIMP-1水平的失衡,促进肺纤维化

IL-33可以通过诱导MMP-9和TIMP-1之间的失衡来促进ECM的沉积,促进肺纤维化的过程。 原始出处

CCID:IL-33有助于银屑病毛囊的病理改变:银屑病性脱发的潜在靶点

银屑病脱发是银屑病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IL-33在银屑病性脱发中的作用仍未阐明。在此,我们研究了IL-33在银屑病毛囊病变诱导中的作用。

Exp Ther Med:白介素-3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与中国人群过敏性鼻炎的风险有关

过敏性鼻炎(AR)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且归因于多种风险因素,如环境暴露和遗传易感性。临床上常见哮喘和AR并存,表明这些疾病之间存在共同的遗传风险因素和生物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