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物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CTIT)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在抗肿瘤治疗患者中的发生率可以高达20%以上[1]。随着对CTIT的逐渐重视以及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丰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制定的有关专家共识和2023版临床实践指南需要更新完善。4月19日,2025版《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正式发布[2]。新版指南在2023版指南的基础上,纳入了CTIT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广大会员和其他临床医师提供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和循证医学规范的管理指导意见。基于更新的指南,梅斯医学特邀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新版指南编写组共同组长秦叔逵教授,围绕CTIT规范管理的要点进行解读。
CTIT的防治目前主要面临哪些挑战,以及规范化的CTIT管理对于临床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秦叔逵教授:
CTIT是治疗恶性肿瘤常见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出血风险的增加,同时影响抗肿瘤治疗的进程及其效果,严重时甚至可能引起消化道里或者其他内脏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抗肿瘤治疗手段和药物的迅速增加,CTIT 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其发生与患者自身的体质、基础疾病、肿瘤的类型、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种类、用法、剂量强度和密度)以及治疗的周期或疗程等都有关系。如今循证医学快速发展,在向个体化精准医学时代过渡,对于肿瘤的治疗提倡多学科合作、多种治疗手段和多种治疗药物有计划、合理的综合治疗。由于治疗手段和药物的增多,也增加了许多的不良反应(包括 CTIT )风险和管理上的难度。
1. CTIT的防治目前主要面临的挑战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生率较高:CTIT是抗肿瘤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尤其采用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过程中,发生率较高[1]。国外数据显示,在实体瘤患者中,连续3个月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可以达到13%[3];而国内报道表明,CTIT发生率在15%-20%左右。近年来,随着抗肿瘤治疗手段药物的多样化和联合治疗日益增加,CTIT的发生率也相应显著提高。换而言之,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的联合,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风险[4]。
第二,危害性较大:如前所述,CTIT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增加出血倾向及其风险,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此外,CTIT还可能影响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导致治疗延迟或调整剂量,从而削弱抗肿瘤治疗效果,进一步威胁患者的生存预期。
第三,基层医院认知不足与防治路径缺失:在部分基层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非血液病或非肿瘤专科,应对CTIT仍然是采用经验性治疗,尤其是年轻医生和非专科医生中,普遍存在对CTIT认识不足的问题,预防和治疗意识薄弱,药物使用极不规范,往往导致临床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一致性。
2. 规范化的CTIT管理对于临床的意义
规范化的CTIT管理在临床上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全周期、全方位的管理体系,规范化诊疗不仅能够提升相关医生对于CTIT的认知,还可通过规范评估、防治措施和特殊人群管理等内容,显著减少CTIT的发生,确保患者可以得到及时和精准的治疗。全程管理还可以有效地预防CTIT,并且在CTIT发生时提供专业化治疗,避免出血倾向等严重并发症。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助于保障抗肿瘤治疗足剂量、按时推进,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获益。此外,还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由CTIT引发的其它并发症,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整体健康状况。新版CTIT管理指南,特别重视要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符合国内患者特点的防治方案,推动防治体系的本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从药物推荐、治疗策略、预防体系到监测管理等多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学术指导,进一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以符合中国患者的实际需求。
新版指南再次推荐rhTPO用于CTIT的二级预防,这一推荐的循证依据有哪些亮点?
秦叔逵教授:
1. rhTPO在二级预防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兼顾“安全性”与“疗效保障”
CTIT是中重度骨髓抑制的直接表现,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会引发出血风险,还可能被迫中断或延迟化疗、降低剂量强度,严重地影响肿瘤治疗效果和预后[5]。既往的研究表明,血小板计数通常在化疗后1周左右开始下降,而机体的内源性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反馈性反应相对滞后,往往需要约5-7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启动血小板回升。因此,如果不加干预,患者极可能在这一时间窗口内遭遇血小板骤降,出现出血倾向等严重不良事件,影响后续的肿瘤治疗[1]。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作为促血小板生成的重要药物,可以主动弥补这一“反应空窗”,达到起效更早、恢复更快,是当前预防和治疗CTIT的重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rhTPO既可用于一级预防,即针对可能引起 CTIT的药物或者方案,提前应用rhTPO干预,防患于未然;也适用于二级预防,即前面化疗时发生了CTIT,再次化疗药前,给予rhTPO预防;尤其是在多周期化疗患者中,随着骨髓储备能力不断被消耗,血小板恢复能力下降,CTIT风险也显著上升。研究显示,多周期化疗前连续使用rhTPO进行预防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CTIT或降低其严重程度,减少对抢救性治疗的依赖,避免化疗减量或推迟,从而保障剂量强度和疗程完整性[5]。这样的话,不仅提升了抗肿瘤治疗的安全性,也有助于稳定疾病控制,确保长期治疗效果。特别是在高风险患者中,采用rhTPO二级预防的实际收益尤为明显,体现出其在“治疗保护伞”中的关键作用。
2. 接受多周期化疗的患者,应在下一治疗周期前,考虑rhTPO的预防性应用
新的指南明确推荐rhTPO用于CTIT的预防性应用,这是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通过前瞻性管理,可以降低CTIT发生率、减轻其严重程度,从而保障抗肿瘤治疗的持续性和系统性。rhTPO的有效性已在多项研究和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得以充分验证,证实其可提前干预、快速起效、减少不良事件、提升治疗依从性与患者获益。
值得指出的是:新的指南的更新反映出肿瘤支持治疗理念的深刻转变,即从以往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精准保障”;从单点式干预,走向贯穿全程的规范化管理。rhTPO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CTIT,也从根本上提升了肿瘤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整体疗效。通过优化支持治疗策略,保障主线治疗不受影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版CTIT指南中,rhTPO作为一级推荐药物,您认为rhTPO在CTIT全程管理中具备哪些不可替代的优势?
秦叔逵教授:
1. 在中国rhTPO已经获批用于CTIT,可以覆盖CTIT全程管理
rhTPO在CTIT的全流程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涵盖了预防、治疗等多个环节,其应用基于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家药监局批准适合证明,由此获得了指南推荐。在CTIT发生时,临床管理的关键是快速、持续且合理地提高血小板水平,以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同时确保抗肿瘤治疗的疗效不受影响。合并出血或未合并出血但是血小板计数≤75×109/L的CTIT患者,应该酌情立即开始药物干预治疗。使用rhTPO可以显著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从而有效减少患者的出血风险,确保化疗不受影响,保持治疗效果。
此外,对于既往化疗周期中曾经出现过严重血小板减少或有出血高风险的患者,rhTPO宜作为预防性治疗,降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进一步确保治疗的顺利开展。当前,rhTPO在中国已经获得批准用于治疗CTIT,并且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使得患者能够在享受高效治疗的同时,减轻了经济负担。
2. 疗效与安全并重,具备突出的临床优势
rhTPO是目前国内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特异性升血小板药物,能够有效提升血小板水平,减少血小板输注需求,帮助患者更快度过骨髓抑制期。rhTPO的安全性表现优良,其不良反应较轻微,且没有心脏毒性和水钠潴留等副作用,对化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的恢复也无影响,并且对血小板功能和肝肾功能均无不利影响[1]。多年来临床使用证明,rhTPO适用广泛,特别是在儿童、老年人及妊娠期患者等特殊人群中,亦未出现明显的器官毒性。
需要提醒的是,个别病人用药后可能诱发中和抗体,因此连续用药通常为14天,不应该超过3周时间。同时,用药过程中,如果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x109/L以上或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50x109/L,即应停药。
3. 具备良好的药物可及性与医保支持,便于临床推广
rhTPO由我国民族制药企业自主研发且上市已久,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药品供应。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后,患者的用药负担显著降低,符合当前医保控费和精准治疗的政策导向。rhTPO作为一种成熟且安全的药物,其广泛的适应症和较低的治疗成本,使其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可以推广应用。
4. 循证医学证据充分,指南推荐级别高
rhTPO的临床价值业已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及相关研究得以充分证实,拥有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因此,在2025版CSCO指南中,rhTPO被列为1A级证据和I级专家推荐,充分表明了它在CTIT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可以作为治疗CTIT患者的首选药物。
专家简介
秦叔逵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荣誉院长,首席专家,主任医师;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统计源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长期从事肿瘤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兼任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前任主席和现任常务理事,国际肿瘤免疫学会(SITC)和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常务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和现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