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免疫外挂”已上线!王峰教授揭秘免疫联合治疗的前沿探索
8小时前 医悦汇 医悦汇 发表于上海
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BOA)上,【医悦汇】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分享结直肠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最新进展及多项前沿研究成果。
编者按:结直肠癌正在经历一场“免疫革命”——从“一刀切”化疗到“分子分型”精准狙杀,中国患者的治疗剧本正在被重新改写。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BOA)上,【医悦汇】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分享结直肠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最新进展及多项前沿研究成果。 医悦汇:目前多项研究聚焦结直肠癌的免疫联合治疗,您如何看待这些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在中国患者中的发展潜力? 王峰教授:在结直肠癌领域,两项重要的免疫治疗研究值得关注。 其一是ATOMIC研究,针对Ⅲ期肠癌术后患者,在6个月标准化疗(mFOLFOX6方案)基础上,联合1年阿替利珠单抗辅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可使三年无病生存率(DFS)提升约 10%,从76%提升至86%,这一提升具有显著意义,但也引发诸多思考。 目前,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包括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PD-1 单药或联合 CTLA-4 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效果显著,PD-1 单药治疗 6 个月可达到 80% 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而 PD-1 联合 CTLA-4 仅需 6 周新辅助免疫治疗就能达到 80% 的 pCR 率。这不禁使我们思考,未来是否仍需手术?术后是否还需要长期免疫治疗? 在当前情况下,仍有不少患者前来门诊咨询关于 错配修复缺陷(dmmR) 肠癌术后是否需要进行免疫治疗。我个人认为,可结合循环肿瘤DNA(ctDNA)、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等新技术筛选高危患者,在无免疫禁忌的前提下考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而对于对于绝大部分低危患者而言,单纯手术联合化疗便已足够。我们非常期待看到一些单纯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的Ⅲ期研究结果,包括我们正在开展的 PD-1 联合 CTLA-4 与单纯手术对比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未来可能会更新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 其二是CheckMate 8HW 研究今年更新了长期随访结果。研究对比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双免联合)与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MSI-H/d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采用 PD-1 联合 CTLA-4 治疗,相比 PD-1 单药治疗以及化疗,均有显著提升。PFS1 和 PFS2 的延长都非常可观。 然而,这仍需回答一个问题:对于MSI-H/dMMR 患者,未来是否应尽早采用免疫治疗,尤其是双免治疗。目前我们还不能断言所有 PD-1 抗体都应联合 CTLA-4,因为该研究仅基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未来,我认为MSI-H/dMMR类型患者,应考虑尽早采用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可选方案包括 PD-1 抗体单药,而在 PD-1 基础上联合 CTLA-4 或许是更优选择。此外,研究还发现,早期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患者,其长期生存率优于病情稳定(SD)的患者。 这两项研究是 MSI-H/dMMR治疗领域的重要更新。对于治疗实践是否会受到影响,我认为第一个新辅助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而第二个研究则有望改变临床治疗实践。 医悦汇:在您看来,未来结直肠癌联合治疗的研究设计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王峰教授:探索精准治疗的亚群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今年的多项研究更新都凸显了这一点。例如,BRAF V600E 突变的 REAKWATER 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还有安罗替尼、阿罗替尼与贝伐珠单抗的对照研究等。这些研究都表明,对于肠癌晚期患者,从治疗伊始就必须兼顾分子分型。 首先,对于 MSI-H/dMMR这类亚型,必须明确鉴定出来。对于晚期患者的一线治疗,这类患者应优先考虑免疫治疗。 此外,还有我们团队在 2019 年报道过的 POLE/POLD1 突变。在最近的 NCCN 指南更新中,这类患者已被归类为与dMMR 相同的治疗群体。当然,其定义非常严格,必须为结构域内或结构域附近的致病性突变。对于这类患者,同样推荐一线采用免疫治疗。 除了上述两类人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划分左右半肠癌以及进行 RAS 分析。对于左半肠癌、RAS/BRAF野生型的患者,应考虑抗 EGFR 单抗联合化疗方案。对于其他突变型患者或右半肠癌患者,则应考虑化疗联合抗血管治疗。 未来,精准治疗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从治疗开始就应该纳入考量。在抗血管治疗的选择上,今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例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一线治疗与抗体类药物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疗效几乎相当。 医悦汇:本届ASCO消化道肿瘤领域有哪些您认为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 王峰教授:今年的 ASCO 会议中,我们确实看到了诸多令人振奋的进展,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领域,众多新药的涌现为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当然,还有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结果有望改写临床指南。 在结直肠癌领域,刚才也提到,对于MSI-H亚型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与此同时,对于微卫星稳定(MSS)亚型,传统上认为其对免疫治疗不敏感,但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一项大型Ⅲ期对照临床试验。该试验旨在探索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基础上,联合 PD-1 抗体是否能够提高疗效。目前,该Ⅲ期临床研究的入组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随访和治疗。我们期待在微卫星稳定的肠癌中能看到阳性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精准地鉴定出能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人群,这无疑是我们与转化医学专家以及科学家们共同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在分子标志物的探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微卫星稳定的肠癌后线治疗中,我们开创性地提出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联合抗血管治疗,再联合 PD-1 抗体的三联方案(CAP三联方案),并已显示出良好的疗效。然而,对于哪些患者能够从该方案中获益,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仍在寻找之中。对于这些探索,未来无疑将是结直肠癌治疗取得突破的重要方向。 此外,新的靶点鉴定也是结直肠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在现有的免疫治疗、EGFR 抗体以及抗血管生成的基础上,是否能够进一步发现新的靶点,这将为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医悦汇:请问近期您及您的团队是否有一些可分享的其他研究的进展呢? 王峰教授:目前,我们在探索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外显子组测序与病因学研究 我们在全外显子组层面已经完成了一个千人队列的研究,通过这一大规模的测序工作,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特点。在病因学研究方面,我们注意到中国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年龄通常比西方人群提前 15~20 岁,中位发病年龄更早。然而,在基因组的胚系层面,我们并未发现与西方人群有显著的差异,这一发现是基于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和探索后天致病因素以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是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原因。此外,西方专家也经常向我们询问中国早发性结直肠癌的特点,这一领域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鉴定和研究。 二、早期诊断的探索 由于许多结直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较早,尚未进入常规筛查的年龄段,因此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来确定高危人群。例如,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基于血液甲基化标志物的筛查研究,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通过这些标志物来鉴定高危患者,并进一步通过肠镜检查进行确诊。 三、晚期结直肠癌的全程精准治疗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全程化和精准化的治疗方式。对于不同的患者,如何确定最佳的治疗顺序和目标,以及如何实现多学科治疗的融合,如何更好地与外科及其他科室合作等,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回顾了过去 10 年~ 20 年间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情况,发现其 5 年生存率已基本与美国排名第一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相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在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联合治疗
0 举报
#结直肠癌# #免疫联合治疗#
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