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运动康复治疗?
2025-05-29 心血管时间 心血管时间 发表于上海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将运动康复列为I类推荐,本期我们根据20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为大家梳理下运动康复的注意事项。
心衰患者出院后反复住院,生活质量差,而我们除了调整药物似乎束手无策。其实,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治疗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武器。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明确将运动康复列为I类推荐,本期我们根据20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为大家梳理下运动康复的注意事项。
为什么心衰患者需要运动康复
许多基层医生和患者家属都有这样的疑虑:"心脏都衰竭了,还能运动?"实际上,HF-ACTION研究这项纳入2331例心衰患者的大型研究明确证实:规范的运动训练可将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降低11%。中国心衰康复专家共识也显示,运动康复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距离平均增加43米,生活质量评分提高15-20%。
更重要的是,长期卧床静息反而会导致骨骼肌萎缩、心肺功能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适度的运动能够改善心脏重构,增强外周肌肉力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简化评估
适应症与禁忌症
根据国际临床共识/指南的建议,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包括慢性心衰急性发作)若生命体征平稳则需早期活动(Ⅰ期康复)。
对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Ⅰ~Ⅲ级生命体征平稳的慢性心衰患者建议运动康复。
禁忌证:(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2 d内);(2)恶性心律失常;(3)急性心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4)静息血压>200/110 mmHg;(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7)有症状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8)严重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9)急性全身性疾病;(10)心内血栓;(11)近3~5 d静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运动耐力减退;(12)低功率运动负荷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2代谢当量,或<50 W);(13)糖尿病血糖未控制理想;(14)急性栓塞;(15)血栓性静脉炎;(16)新发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运动耐量评估:选择适合的方法
6分钟步行试验(6MWT):这是基层最实用的评估工具。在医院走廊或平地让患者以自己的速度步行6分钟,记录距离。
-
距离>450米:低危,可进行中等强度运动 -
距离300-450米:中危,从低强度开始 -
距离<300米:高危,需要密切监护 -
距离<150米:极高危,暂不适合运动
2分钟踏步试验:如果场地限制无法进行6MWT,可让患者原地踏步2分钟,计算步数。正常人约120-140步,心衰患者通常<100步。
爬楼梯试验:让患者爬10级楼梯,记录所用时间和感受。能在30秒内完成且无明显不适,说明有一定运动储备。

实用的运动处方制定
有氧运动:康复的核心
运动种类选择
-
步行:最适合基层推广,安全简单,患者接受度高 -
太极拳、八段锦:适合老年患者,动作缓慢,强度适中 -
室内操:适合天气不好或行动不便的患者
运动强度控制 有些基层医院较难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我们主要依靠以下简便方法:
心率控制法:目标心率=静息心率+(220-年龄-静息心率)×40%-60%
-
例如:70岁患者,静息心率70次/分钟 -
目标心率=70+(220-70-70)×50%=70+40=110次/分钟
谈话试验:运动时应能正常谈话,如果气促影响说话,说明强度过大。
Borg自感劳累量表:教会患者使用6-20级量表,运动时保持在12-14级(轻度-中度劳累)。

运动时间和频率
-
初始阶段:每次15-20分钟,每周3-5次 -
进展阶段:逐渐增加到30-45分钟,每周5-7次 -
维持阶段:每次45-60分钟,每周≥5次
简化的抗阻训练
很多基层医生对抗阻训练不熟悉,其实可以从简单动作开始:
徒手训练(适合初期):
-
坐位抬腿:坐在椅子上,轮流抬高双腿,每次保持5秒 -
墙面俯卧撑:面对墙壁,双手撑墙做俯卧撑动作 -
坐立练习:从椅子上站起坐下,重复10-15次
简单器械训练(病情稳定后):
-
弹力带训练:上肢拉伸、下肢蹬踏 -
小哑铃训练:1-2公斤重量即可
训练原则:
-
每个动作重复8-15次 -
每周2-3次,同一肌群间隔48小时 -
避免憋气用力(Valsalva动作)

呼吸训练: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
缩唇呼吸:
-
用鼻子慢慢吸气(嘴巴闭合) -
嘴唇微微张开(像吹口哨),慢慢呼气 -
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 -
每次练习5-10分钟,每天2-3次
腹式呼吸:
-
一手放胸前,一手放腹部 -
用鼻子深吸气,让腹部鼓起(胸部不动) -
用嘴缓慢呼气,腹部内收 -
每次练习10-15分钟
安全监护
危险分层简化版
低危患者(可无监护运动):
-
NYHA I-II级 -
6分钟步行距离>450米 -
无心律失常史 -
血压控制良好
中危患者(需要监护):
-
NYHA II-III级 -
6分钟步行距离300-450米 -
偶有心律失常 -
血压基本控制
高危患者(需要密切监护或暂缓运动):
-
NYHA III-IV级 -
6分钟步行距离<300米 -
频发心律失常 -
血压控制不佳
运动中的安全监测
必备监测:
-
血压:运动前后测量 -
心率:运动中保持在目标范围 -
症状:密切观察呼吸困难、胸痛、头晕等
停止运动的指征:
-
胸痛或呼吸困难加重 -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 -
心率超过目标心率20次/分钟 -
血压急剧升高或下降 -
出现心律失常
特殊情况的处理
合并症患者的运动管理
糖尿病合并心衰:
-
运动时间应避开降糖药物血药浓度高峰期 -
运动前后适当加餐,防止低血糖 -
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调整降糖方案
慢阻肺合并心衰:
-
优先选择心脏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 -
加强呼吸训练,改善通气功能 -
避免在空气质量差的环境中运动
高血压合并心衰:
-
运动前血压>180/110mmHg时暂缓运动 -
运动后血压应有所下降,如持续升高需调整方案 -
注意药物性低血压的发生
康复效果的评估与记录
客观指标的追踪
定期复查项目:
-
6分钟步行距离:每月测量一次 -
NYHA心功能分级:根据症状变化评估 -
体重变化:每日记录,每周总结 -
血压心率:运动前后对比 -
超声心动图:每3-6个月复查一次
主观指标的记录
患者自我评估:
-
生活质量评分:使用简化的生活质量量表 -
运动耐量感受:患者主观描述活动能力变化 -
睡眠质量:夜间症状改善情况 -
情绪状态:焦虑抑郁情况的变化
建议为每位患者建立运动康复档案,详细记录评估结果、运动处方、随访情况和效果评价,这不仅有助于个体化调整方案,也为科室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
总结
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看似复杂,但掌握核心原则后,大部分医生都可以胜任。关键在于:安全第一,循序渐进,个体化指导,密切随访。
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患者成为运动员,而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和质量。每一位能够从轮椅到助行器,从助行器到独立行走的患者,都是医生最大的成就。运动康复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身体状况,更重要的是重燃了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运动康复# #慢性心力衰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