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Hand Surg Glob Online:手术手套加克氏针可调节牵引治疗近端指间关节骨折脱位的效果
2024-07-06 医路坦克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旨在评估使用手术手套和克氏针治疗近端指间骨折脱位的可调节牵引方法,并检查复位针与活动范围(ROM)之间的关系,以及复位后立即半脱位与ROM之间的关系。
尽管针对近端指间关节脱位提出了多种牵引方法,但对于最佳装置仍未达成共识。在21世纪初,Kuroshima报道了一种使用手术手套和克氏针的可调节牵引方法,称为线框牵引方法这种方法有几个优点。首先,只需要克氏针和手术手套;因此,它可以随时随地执行,即使在紧急情况下。此外,与市售的外固定架或动态牵引装置相比,这些材料价格低廉。第三,通过改变手套拉伸的量,可以无缝地微调牵引力。相比之下,其他方法通过添加橡皮筋来调节力,这无法实现无缝微调。例如,尽管有报道称,在急性PIP关节损伤的动态钉和橡胶系统中,过度牵拉会导致血管损伤,但线框牵引方法允许精细的调整,这有助于避免此类并发症。此外,还可以对桡侧和尺侧进行调整。这个框架比其他设备的小,因为k线是面对面的(图1和2)。
Kobayashi已将该方法应用于2例远端指间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患者,他们进行了早期活动范围(ROM)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虽然这些不是动态装置,但Kimura等人改进了该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桡骨远端、尺骨远端以及桡骨和尺骨骨干骨折。然而,在比较多的患者中,没有报道使用手术手套和克氏针的可调节牵引方法治疗PIP关节骨折脱位的结果。基于上述优点,我们假设该方法对PIP骨折脱位患者有益,且无特异性并发症。此外,我们提出了以下两个临床问题(基于我们的经验),很少有报道涉及:第一个问题是复位针插入是否会由于摩擦而减少ROM,第二个问题是框架取出后立即半脱位是否会影响最终的术后ROM并导致良好的关节一致性。
本研究旨在评估使用外科手套和克氏针的可调节牵引方法。我们的结果可能会鼓励外科医生在各种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在迫切需要的时候。此外,我们的目的是研究复位针与ROM之间的关系,以及复位后立即半脱位与最终ROM之间的关系。这些信息也可能有助于决定是否添加复位针,预测未来预后,并鼓励患者继续进行ROM锻炼。
方法:纳入2003年至2017年期间接受该手术治疗PIP关节脱位骨折的患者。我们回顾性调查了术后结果。我们将受伤后4周内手术的患者定义为新病例,4周后手术的患者定义为慢性病例。在近端指骨头的中心和中指骨的远端插入k针形成一个框架,手术手套的手指用作牵引力发生器。我们分析了ROM与每根手指、年龄、复位针的存在以及取框后立即半脱位的关系。
线框牵引法。A背面。B尺侧。C掌侧。D、E术后积极运动时的外观
操作程序的整体流程。插入两根克氏针。工艺制作一滑动机构和框架结构,并将手术手指手套纵向折叠在三处。C手套的拉伸率通常为20% - 40%,用作牵引力发生器。
A 插入额外复位针前的中指骨半脱位。B插入额外复位针后,中指骨复位。C和D指间关节(PIP)的后前位和侧位术前x线片。E和F术后线框牵引法复位针x线片。
A 近端指间关节侧位x线片。术前。B手术后立即。C拆卸车架后立即拆卸。D术后2年。
以往代表性报告中的发现
结果:共包括37个手指(急性27个,慢性10个)。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40.0岁(范围:13e72岁)。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3e47个月)。急性病例的最终活动ROM为e4.6/94.6(伸/屈),慢性病例为e27.0/73.5。有复位针的患者活动度明显好于无复位针的患者。拆除框架后立即发生半脱位与术后活动ROM无关。此外,所有拆除框架后立即发生半脱位的PIP关节均获得良好的关节一致性。
结论:手术手套加克氏针可调节牵引法效果满意。术后ROM未因增加复位针而降低。框架取出后立即发生的半脱位不影响ROM,最终导致良好的关节一致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手术手套加克氏针# #可调节牵引# #近端指间关节骨折脱位#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