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放纵伤脑伤身?Nature子刊:吃5天垃圾食品,肝脏囤脂,对大脑产生长期伤害!即使恢复正常饮食,伤害还在…这类人尤其要小心!

2025-02-28 木白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那么问题来了,周末吃什么呢?

周五下班,甩掉工作的疲惫,躺平在沙发上,外卖点单“手起刀落”——奶茶加珍珠,炸鸡配薯条,经典“快乐套餐”一键安排。追剧刷综艺,吃得嘴油手油心不油,幸福感拉满!毕竟,生活已经够苦了,偶尔放纵一下,也不过是给自己充个电,哪能这么容易“出事”呢?

可惜,来自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不这么想。他们最新发表在Nature Metabolism上的研究告诉我们,连续5天吃巧克力棒、布朗尼、薯片这些高热量、富含糖分和脂肪的食物,会迅速在肝脏中积累脂肪,并影响大脑对胰岛素的正常反应;就算“痛改前非”、回归健康饮食一周,某些关键脑区仍旧“罢工抗议”。这么说,“快乐套餐”真的只是一时爽吗?

图片

 

吃,是人类的本能。但为什么有些人能适可而止,而有些人却总是停不下来?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大脑对胰岛素的“态度”。胰岛素抵抗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它不仅影响外周组织(如肌肉、肝脏、脂肪组织)的代谢功能,还对大脑造成深远影响

在健康状态下,胰岛素不仅负责调节血糖,还扮演着“食欲管家”的角色,它会悄悄提醒我们:“别吃了,能量够用了!”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控制食量,维持健康的能量代谢。但问题是,当大脑开始“无视”胰岛素的提醒,也就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时,这种制衡机制就会崩盘——食欲“刹车”失灵,嘴巴停不下来,脂肪堆积速度堪比“买一送一”,最终导致肥胖甚至2型糖尿病。更扎心的是,这种代谢失衡不仅让体重上升,还让脂肪像“钉子户”一样赖着不走。

 

5天“高热量放纵”真的无伤大雅?

图片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短短5天,体重应该不会有变化吧?” 研究结果确实表明,两组受试者在整个研究期间的体重、体重指数(BMI)和内脏脂肪等均无显著变化。

但短时间“高热量放纵”真的无害吗?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图片

也就是说,仅仅5天的高热量饮食,就让肝脏脂肪开始疯狂堆积,而这并不是正常饮食状态下会发生的事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高热量饮食组受试者恢复了7天正常饮食,研究并未显示肝脏脂肪含量完全恢复。换言之,这种短期放纵可能会带来比想象中更持久的影响。我们的肝脏或许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额外的脂肪,它们就已经“安营扎寨”了。

而这种变化与大脑奖励系统的异常活跃直接相关,形成"越吃越想吃"的恶性循环。研究人员发现,5天高热量饮食后,受试者的部分脑区在胰岛素刺激下被显著激活,尤其是以下几个区域:

  • 右脑岛皮层:与味觉、奖励机制和内脏感知有关;

  • 左侧罗兰迪克岛盖区:涉及食物咀嚼与感知。

这些脑区的超常激活,也意味着短期高热量饮食可能让大脑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得过度敏感。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一旦放开吃高热量食物,可能会更容易上瘾——我们的大脑奖励系统被强化了,开始期待更多热量刺激

图片

海马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意味着大脑可能已经开始调整对胰岛素的反应,影响长期记忆和情绪调控。而梭状回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个体对食物的视觉感知,比如让高热量食物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看来,短暂的高热量摄入,可能不仅让我们吃得更多,还可能影响我们对食物的认知和偏好。而这种影响,即使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依然可能持续。

图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挑战了“短期暴饮暴食不会有长期影响”的传统观念,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短短5天的高热量饮食不仅会迅速改变大脑的胰岛素作用,还会引发肝脏脂肪含量,甚至是认知功能的长期变化。且这些变化即使在恢复正常饮食后仍然持续存在

生活好比一场与美食的浪漫约会,每一次的“高热量放纵”也是一场与代谢系统的微妙谈判。聪明的食客懂得,真正的享受不是无节制的狂欢,而是在美食的诱惑前,依然能给身体留出一丝斡旋的空间。我们追求的,从来不是苦行僧式的绝对“禁欲”,而是在美食的海洋中,找到那片既能满足味蕾,又能保持身心健康平衡的智慧彼岸。

仍需指出的是,该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仅纳入男性参与者而未考察性别差异,无法区分过量热量与特定营养素的影响,因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参考资料:

[1]Kullmann, S., Wagner, L., Hauffe, R.etal. A short-term, high-caloric diet has prolonged effects on brain
insulin action in men. Nat Metab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2255-025-01226-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3953, encodeId=080f22539534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c4e84960c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白质#</a> <a href='/topic/show?id=7c11814e26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脏脂肪含量#</a> <a href='/topic/show?id=d90512335e9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高热量饮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1472, encryptionId=7c11814e262, topicName=肝脏脂肪含量), TopicDto(id=84960, encryptionId=7c4e84960c7, topicName=脑白质), TopicDto(id=123357, encryptionId=d90512335e9b, topicName=高热量饮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Feb 28 09:44:03 CST 2025, time=2025-02-2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lzheimers Res Ther:心房颤动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能力下降的影响

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有房颤的AD和a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更严重,脑室周围WML更大

Nature子刊:晚年抑郁症的大脑认知关系——结构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系统回顾

额叶和颞叶区域较低的厚度或体积以及普遍较低的白质完整性与 LLD 患者的认知能力受损有关

CKJ:慢性肾病患者脑白质损伤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

ESKD患者特定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并确认其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生化指标(如血钙、吲哚硫酸)密切相关。

Biol Psychiatry: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白质病变与抑郁的关系

病变位置和负担可能会导致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合并抑郁症。多发性硬化症病变不成比例地影响抑郁网络中的束。多发性硬化症+抑郁症的发病率高于多发性硬化症-抑郁症,这主要是由抑郁网络中的疾病引起的。

Biological Psychiatry:解码早期精神病:揭示跨独立队列与精神病理学相关的稳定微观结构特征

通过数据驱动的跨诊断方法,研究发现早期精神病患者的白质微观结构改变与特定的阴性和躯体症状呈现稳定且可重复的关联。这一发现对开发早期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Lancet Psychiatry:白质微结构与重度抑郁症患者认知衰退的相关性:德国的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队列研究

MDD患者的白质完整性在随访期间较健康对照组下降更快,特别是上纵束区域。认知功能的衰退与白质完整性的下降密切相关,MDD病程恶化也独立预测了认知表现的下降。

Neurology:中风患者和非中风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在3年内的变化有何差异?

无卒中的对照组相比,卒中幸存者在同侧和对侧丘脑、纹状体和小脑束中的白质神经变性仍然较大。白质变性甚至在卒中后数年仍持续存在,并与卒中后的认知障碍有关。

Nature子刊:脑白质病变负荷决定了运动诱导的多巴胺能可塑性和老年工作记忆的提高

这项研究强调了在以神经认知为目标的干预措施中考虑脑血管健康的必要性。

【论著】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脑白质高信号对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索MPV及WMH 与PAD 型脑梗死患者发生END 的相关性,以期寻找预测END 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改善PAD型脑梗死患者预后开辟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自闭症遗传基础与早期脑白质发育的关系,基于欧洲裔足月婴儿的研究成果

自闭症多基因评分与左侧上放射冠的纤维横截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自闭症常见变异可能与早期白质发育异常有关。基因集富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与神经元投射和细胞体功能相关的基因在自闭症病理中的潜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