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发期!手足口病 vs 疱疹性咽峡炎,一文教您如何鉴别

2025-06-18 儿科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均由肠道病毒引起,前者皮疹在手、足、口及臀部,可能由 EV71 导致重症;后者皮疹仅在口腔,多为轻症。两者均需对症治疗,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

天气逐渐转热,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每年的夏季进入高发季。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然而,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二者症状极为相似,很多人傻傻分不清。准确鉴别这两种疾病,对后续的治疗和护理至关重要。本文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帮助您轻松掌握鉴别要点。

一、病因溯源:同宗不同源的 “病毒兄弟”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由肠道病毒引起,算得上是 “同宗兄弟”,但具体的 “幕后黑手” 却各有不同。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繁多,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 71 型(EV71)最为常见 。尤其是 EV71,它的 “杀伤力” 不容小觑,感染后更容易引发重症病例,可能导致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威胁孩子的生命健康。

图片

图:重庆疾控

疱疹性咽峡炎则主要由柯萨奇病毒 A 组引起,其中柯萨奇 A1 - 6、8、10、22 型较为多见。相比之下,疱疹性咽峡炎引发重症的概率较低,多数患儿症状较轻,经过适当护理可自行恢复。

这些病毒喜欢在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 “兴风作浪”,幼儿园、学校等场所成为了它们传播的 “温床”。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或被污染的手、玩具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还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消化道传播。了解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格外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二、症状大比拼:相似外表下的细微差异

(一)发热表现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但在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上存在区别。

手足口病患儿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 38℃ - 39℃之间,少数患儿体温可超过 39℃,发热持续时间通常为 2 - 3 天 。部分病情较重的患儿,发热可能会持续更久,且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呕吐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发热较为常见,体温可达 38℃ - 40℃,发热时间一般为 2 - 4 天。有些孩子发热时会出现高热惊厥,让家长们提心吊胆。不过,随着病情好转,体温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皮疹特点

皮疹是鉴别两种疾病的关键依据。

手足口病,从名字就能看出它的皮疹分布特点 —— 手、足、口和臀部是皮疹的 “重灾区”。口腔内的疱疹多发生在颊黏膜、舌、口唇内侧等部位,初期为灰白色小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很快破溃形成浅溃疡,孩子会因疼痛而影响进食、哭闹不止。手、足、臀部的皮疹表现多样,可为斑丘疹、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疱壁较厚,不易破溃,一般不会留下疤痕。

疱疹性咽峡炎的皮疹则主要集中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前柱、软腭、悬雍垂等部位,表现为散在的灰白色疱疹,直径 1 - 2mm,周围绕以红晕,1 - 2 天后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 。通常情况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手、足、臀部不会出现皮疹,这是与手足口病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三)其他症状

除了发热和皮疹,两种疾病还会伴随一些其他症状。

手足口病患儿除了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外,还可能出现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儿会出现精神不佳、易惊、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症状,若出现这些表现,需警惕重症手足口病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主要症状为口腔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孩子可能因疼痛拒绝进食、饮水,导致脱水。此外,部分患儿会伴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 。

三、治疗与护理:对症施策,科学照护

(一)治疗原则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均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对于发热的患儿,当体温低于 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等;体温超过 38.5℃,可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口腔疼痛明显的患儿,可使用康复新液等药物促进溃疡愈合,缓解疼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手足口病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如吸氧、静脉输液、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二)日常护理

在护理方面,两种疾病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要让患儿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其次,注意口腔卫生,饭后用温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在进食后喂少量温水,以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饮食上,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避免食用辛辣、酸、烫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

此外,要做好隔离措施,避免患儿与其他孩子接触,防止疾病传播。患儿使用过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煮沸消毒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四、预防是关键:筑起健康防护墙

预防胜于治疗,对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做好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家长和孩子都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如超市、游乐场等。若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

托幼机构和学校要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患病儿童并进行隔离治疗。定期对教室、玩具、餐具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已上市 EV71 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所有类型的手足口病,但可有效预防由 EV71 感染引起的重症和死亡病例,建议 6 月龄 - 5 岁儿童尽早接种 。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9902, encodeId=1e1b2269902f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2c1545e11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手足口病#</a> <a href='/topic/show?id=3f17e0550f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疱疹性咽峡炎#</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4571, encryptionId=62c1545e11a, topicName=手足口病), TopicDto(id=70550, encryptionId=3f17e0550f4, topicName=疱疹性咽峡炎)],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n 18 16:05:24 CST 2025, time=2025-06-1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ESPR:高温对中国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影响

高温与手足口病之间存在相关性和区域差异。在MMT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化阈值预警,针对人群特别是儿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策略,减轻手足口病的疾病负担。

孩子得了这些病,不吃药“硬抗”着到底好不好?

只要家长能够细心护理、对症治疗,自限性疾病一般都可以自愈,但如果家长无法正确判断或者症状严重时,还是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就医!

BMC Pediatrics: 2021~2022年河南省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基因特征

CV-A6感染除皮疹外,急性呼吸道感染渐趋常见。男性、持续高热和PCT水平升高与感染D3亚型CV-A6患儿重症风险增加相关。研究为手足口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CV-A6感染的认识。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专家建议重视疫苗接种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升高,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专家表示,对于手足口病,保护易感人群的最好方式是接种疫苗,做好预防。

主编推荐 ‖ 气象因素对中国大陆手足口病影响的时空异质特征探究

基于GTWR模型探究气象因素对中国大陆HFMD发病率影响的时空异质特征,为各省份在不同季节制定预防和控制HFMD发病率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警惕!这种病已到高发期!传染性很强,注意防范→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5 岁以下儿童多见,由肠道病毒引起,分多阶段症状,传播途径广。需做好个人及环境卫生,接种 EV-A71 疫苗,发现症状及时就诊。

广州市不同水平非药物干预对手足口病的影响

严格NPIs可能对减轻手足口病有显著的有益作用。

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得不知!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做好防护很重要~

手足口病即将到达感染高峰期,快来收藏这份诊疗指南

4-7月为手足口病春夏季感染高峰。

中疾控预警:柯萨奇病毒A6正在演变,存在爆发风险

肠道病毒A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2016年,肠道病毒A71灭活疫苗开始广泛使用,显著降低了该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病例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