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维持期间氧浓度的注意点详解
10小时前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全身麻醉维持期氧浓度需精准调控,常规维持 FiO₂在 30%-50%,特殊场景如诱导期、胸科手术等需调整,同时需警惕高浓度氧导致的肺损伤,通过监测指标动态管理,以实现氧合与肺保护双重优化。
在全身麻醉维持期间,氧浓度的精准调控是保障患者安全的核心环节之一,需综合手术需求、患者基础状况及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动态调整。以下是关键注意要点:
一、适宜氧浓度范围
-
常规推荐
-
吸入氧浓度(FiO₂)通常维持在30%-50%,既能满足组织氧合需求(SpO₂≥94%),又可降低高氧相关并发症风险。
-
目标动脉血氧分压(PaO₂)建议控制在150-200mmHg,需通过血气分析个体化调整。
-
特殊场景调整
-
诱导期:需保证呼气末氧浓度>90%以延长插管安全时间。
-
胸科/腹腔镜手术:因体位或单肺通气影响氧合,可适当提高FiO₂,但需配合肺复张操作。
二、高浓度氧的风险与规避
-
肺损伤机制
-
吸收性肺不张:FiO₂>60%时,肺泡内氮气被置换,导致肺泡塌陷。
-
氧自由基损伤:高PaO₂促进活性氧生成,引发细胞功能障碍。
-
临床应对策略
-
优先采用肺复张操作(如PEEP)改善氧合,而非单纯提高FiO₂。
-
复合麻醉时,挥发性麻醉药(如七氟烷)应与空气/氧气混合使用,避免纯氧通气。
三、术中动态管理
-
监测指标
-
持续监测SpO₂(目标≥94%)和呼气末氧浓度,结合血气分析调整FiO₂。
-
对于困难气道或高风险患者,可应用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延长安全窒息时间。
-
特殊人群
-
COPD患者:需谨慎降低FiO₂(术后逐步调整至21%-28%),避免二氧化碳潴留。
-
肥胖/儿童:诱导期建议使用靶控输注技术,减少氧浓度波动。
四、术后过渡与并发症预防
-
拔管前后
-
拔管前避免长时间纯氧通气,防止肺不张加重。
-
恢复期FiO₂逐步降至21%-40%,慢性肺病患者需延长观察。
-
术后氧疗
-
普通鼻导管吸氧流量不宜超过5L/min,避免黏膜刺激。
-
高风险患者(如高龄、肥胖)术后可考虑高流量氧疗降低再插管率。
争议与平衡
-
高vs低FiO₂的权衡:Meta分析显示,高FiO₂(≥80%)可能增加肺不张风险,但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临床需以避免低氧为首要目标。
-
“空-氧混合”可行性:全程低氧浓度通气理论上可减少肺损伤,但需确保诱导期和苏醒期氧储备充足。
通过上述策略,可在麻醉维持期实现氧合与肺保护的双重优化。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