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O:拉泽替尼 vs 奥希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双盲探索性分析
12小时前 吾乃喵大人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是三代EGFR-TKI药物首次通过随机、双盲设计进行的直接对比,弥补了此前缺乏高证据水平头对头比较的空白。
研究亮点
- 本研究首次采用随机、双盲设计,比较两种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拉泽替尼与奥希替尼在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 拉泽替尼显示出与奥希替尼相当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及总体生存(OS),且在心脏毒性(QT间期延长)方面风险更低。
- 在具有脑转移、基线循环肿瘤DNA检测阳性和TP53共突变等高风险亚组中,拉泽替尼的疗效持续稳定,提示其广泛适用性。
随着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EGFR突变NSCLC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三代EGFR-TKI因其较强的选择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成为治疗的主流。以奥希替尼和拉泽替尼为例,不仅针对经典敏感突变,也能够抑制T790M耐药突变,且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
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比较拉泽替尼与奥希替尼两款三代EGFR-TKI单药在先前未经治疗的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为临床实践中如何权衡选择这两种新型TKI提供了依据。
Mariposa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双盲、三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招募了共1074名先前未接受EGFR-TKI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依照2:2:1比例随机分配至amivantamab联合拉泽替尼、奥希替尼单药或拉泽替尼单药组。本文重点分析了奥希替尼(n=429)与拉泽替尼(n=216)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
主要终点为经盲法独立中心评审(BICR)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总体生存(OS)、客观缓解率(ORR)、反应持续时间(DoR)、症状进展时间(TTSP)及安全性。随机分层因素涵盖EGFR突变类型(Ex19del或L858R)、亚洲种族及脑转移史。
常规影像检查(CT及脑部MRI)按照固定时间间隔评估肿瘤反应及进展,安全性依据NCI CTCAE 5.0标准进行定级。数据截止为2023年8月11日,随访中位时间为22个月。
主要研究结果
1、基线特征
两组患者基线信息平衡。女性占比:拉泽替尼 63%,奥希替尼 59%;亚洲患者均为59%;无吸烟史者占66%和69%;Ex19del占61%和60%;40%患者有脑转移史。平均治疗持续时间接近,约为17-18个月。
2、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OS)
PFS在不同分层亚组(年龄、性别、种族、脑转移史、基线ctDNA检测和TP53共突变)中也展示相似的疗效(见图1)。
图1 PFS按BICR评估的总体及亚组分析
3、反应率及反应持续时间
反应持续时间及持续响应比例接近,两组约48%的患者反应尚未结束。
4、其他疗效指标
时间至症状进展(TTSP)中位数,拉泽替尼组未达到,奥希替尼组为29.3个月(HR 0.85,P=0.27);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PFS2)、治疗持续时间(TTD)、停止治疗时间(TTST)等疗效指标均显示两组无显著差异(见图2)。
图2 症状进展时间(TTSP)及总体生存(OS)中期分析
5、安全性
最常见不良事件(≥15%):
- 拉泽替尼:皮疹(45%)、腹泻(32%)、甲沟炎(29%)、ALT/AST升高和肌肉痉挛
- 奥希替尼:腹泻(44%)、皮疹(31%)、甲沟炎(28%)、血小板减少(20%)
静脉血栓栓塞(VTE)事件分别为14%与9%。两组间肺炎及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率均约3%。值得注意的是,拉泽替尼组QT间期延长明显少见(QT>450 ms:9% vs 17%;QT>500 ms:0% vs 0.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同样较轻(见图3),提示其心脏安全优势。
图3 心脏安全指标:QT间期延长及LVEF变化
总之,该研究是三代EGFR-TKI药物首次通过随机、双盲设计进行的直接对比,弥补了此前缺乏高证据水平头对头比较的空白。结果显示,拉泽替尼在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中疗效可与已广泛应用的奥希替尼相当,包括PFS、ORR和OS,尤其在有脑转移、TP53共突变及ctDNA阳性等预后不良亚组中表现稳定。
安全性方面,拉泽替尼的心脏毒性风险明显低于奥希替尼,QT间期延长及LVEF下降事件较少,提示其更适合合并心脏病史患者或老年患者。此外,拉泽替尼与抗MET、EGFR抗体药物amivantamab联用的新型组合抗肿瘤策略表现出优越的疗效潜力,这一研究为其单药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EGFR-TKI耐药机制日益复杂,优化一线方案和将靶向联合治疗作为临床新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在个体化治疗和药物副作用管理方面具备指导意义。此外,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更优的拉泽替尼可助推新的组合治疗模式研发,提高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原始出处
Lee S-H, Lu S, Hayashi H, et al. 拉泽替尼 Versus 奥希替尼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EGFR-mutant Advanced NSCLC: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Exploratory Analysis From MARIPOSA.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25; doi:10.1016/j.jtho.2025.06.03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非小细胞肺癌# #奥希替尼# #拉泽替尼#
9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