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吃太晚,拉高血糖又增肥?柳叶刀子刊(10.8): 吃饭时间,不仅关乎习惯,还受到遗传影响;把吃饭时间提前,或降低糖尿病风险

2025-07-12 梅斯学术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研究表明,进食时间影响血糖和体重,热量摄入中点越晚,胰岛素敏感性越差,且进食时间受遗传影响,调整至较早时间或有益代谢健康。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吃得健康不仅是“吃什么”,还越来越关乎“什么时候吃”。近期,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健康密码:进食时间或许才是影响血糖和体重的隐秘推手,而且,这个“时钟”还可能写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图片

DOI:10.1016/j.ebiom.2025.105737

吃饭也得讲究生物钟

生物钟是人体的“时间总指挥”,它调控着包括代谢在内的多项生理活动。进食时间正是影响这一节律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指出,晚吃饭与肥胖、心血管病之间存在联系,但进食时间对葡萄糖代谢和糖尿病风险的具体影响,一直没有定论。

这项新研究正是为了补上这个“拼图”,研究者不仅考察了进食时间和血糖水平的关系,还尝试解析这种关系背后的遗传密码。

研究招募了92位成年双胞胎,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5天的详细饮食记录,分析了他们的进食模式、热量摄入时间以及血糖参数。

其中一个核心指标是“热量中点的昼夜节律时间(CCM)”,也就是我们每天摄入总热量的一半所对应的时间点。结果发现:CCM越晚,胰岛素敏感性越差,表现为更低的Stumvoll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 Stumvoll)和更高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更高。即使在调整性别、年龄、每日能量摄入和睡眠持续时间后,这些关联仍然显著。

此外,CCM还与更高的体质指数(BMI)和腰围相关

图片

昼夜节律饮食时间、血糖和人体测量参数之间的关联

图片

热量摄入中点时间与5项代谢/人体测量参数之间的线性关系

这些发现表明,进食时间与个体的生物钟密切相关,而这种关系对葡萄糖代谢和体重管理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将主要热量摄入时间提前到一天中的较早时间,可能会改善葡萄糖代谢并降低糖尿病风险。

吃饭时间,不仅关乎习惯,

也写在了DNA里?

而如果你总是喜欢晚吃饭,那可能不是“懒”,而是“天生”。研究进一步发现,进食时间的一系列要素,包括第一餐、最后一餐的热量分布,热量中点,以及进食频率,都表现出中到高度的遗传性

特别是,第一餐的昼夜节律时间遗传性最高(59.2%),而热量中点的遗传性为34.5%。此外,与进食时间密切相关的睡眠参数,如睡眠开始时间和睡眠持续时间,也显示出较高的遗传性(分别为52.7%和57.8%)。

图片

热量摄入中点时间与睡眠开始时间具有最高的遗传力

这意味着,进食时间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基因定制款”。这也解释了为何有些人怎么努力都难以改变自己“夜宵党”的本性。

从“几点吃”入手,或许能逆转血糖命运

研究者认为,调整进食时间,特别是将热量摄入集中在早些时候,可能有助于提升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葡萄糖代谢,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不过,考虑到进食模式的遗传性,这样的干预可能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需要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策略

当然,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

  • 饮食与睡眠时间基于自我报告,可能存在误差;

  • 研究对象数量有限,且多为年轻、健康个体,结果未必能直接推广到老年人或代谢异常人群。

未来的研究需要扩大样本量,同时引入更客观的监测工具,比如可穿戴设备,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吃饭时间不仅关乎生活习惯,更可能深刻影响身体的代谢节律与健康状态。遗传因素固然存在,但通过科学引导,或许我们依然有能力调整自己的代谢时钟,迈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1]Vahlhaus J, Peters B, Hornemann S, Ost AC, Kruse M, Busjahn A, Pfeiffer AFH, Pivovarova-Ramich O. Later eating timing in relation to an individual internal clock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ffected by genetic factors. EBioMedicine. 2025 Jun;116:105737. doi: 10.1016/j.ebiom.2025.105737. Epub 2025 Apr 29. PMID: 40305967; PMCID: PMC1219797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160, encodeId=aa4f22e31608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ad9898189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糖#</a> <a href='/topic/show?id=5ec294408b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进食时间#</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9818, encryptionId=ead9898189d, topicName=血糖), TopicDto(id=94408, encryptionId=5ec294408b4, topicName=进食时间)],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l 13 14:44:06 CST 2025, time=23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3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研究表明,iNKT细胞通过诱导白色脂肪产热,缓解脂质堆积,降低肥胖患者血糖!

近年来,我国肥胖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上升,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形势日益严峻,据了解,中国糖尿病患病率40年间持续增长,与肥胖流行趋势趋同。

哈尔滨工业大学最新Science,揭示糖脂代谢稳态整合调控的新机制!

该研究表明肝脏ALKBH5通过GCGR和mTORC1信号独立调节血糖和血脂稳态。

只需要改变一下晚餐时间,血糖更好了!

研究表明晚餐时间与 MTNR1B 基因影响血糖。深夜进食遇褪黑素分泌高峰,致胰岛素反应降、血糖波动升,携带风险基因者更显著,提前晚餐或可防代谢异常。

冬季血糖波动大!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

了解冬季糖尿病的管理要点并做出积极的调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JAHA:BMI 与血糖状态对蒽环类化疗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影响,来自 1.1 万例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接受蒽环类化疗的癌症患者中,体重指数和血糖状态均显著影响心血管风险,同时伴有肥胖和糖尿病/糖尿病前期的患者风险最高,这强调了定制风险评估和管理的必要性。

Diabetes Care:米非司酮为难控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显著改善血糖与代谢

该研究突破传统单纯降糖药物治疗模式,为难控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基于病因的靶向治疗策略,强调了对高皮质醇血症的筛查和诊断重要性。

JAHA:糖尿病和血糖对机械循环支持后心脏改善和不良事件的影响

T2D和LVAD植入前血糖改变了LVAD的心脏功能改善潜力和不良事件的风险。LVAD植入前血糖控制优化对这些结局的有利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JDB杂志期刊精要 | 丹麦全国研究:GLP-1RA和DPP-4i的血糖控制水平与心血管结局比较

该研究强调了血糖控制在影响糖尿病治疗的心血管结局中的重要性,GLP-1RA疗法在达到较低HbA1c水平时可能带来心血管获益。

血糖的稳定与肝脏的关系

文章阐述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中肝脏所起作用,包括肝糖原分解、糖异生、糖原合成、脂肪合成与转化等,还介绍肝脏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调节血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夏天血糖偷偷降低?糖友必看!这4个救命知识能防昏迷!

夏季高温来袭,许多糖尿病患者发现血糖比往常更低,患者擅自停药,甚至半夜昏迷送医!为什么夏季血糖容易偏低?哪些因素会导致患者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