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首次:认知行为疗法对不同精神障碍疗效比较

2025-04-26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发表于陕西省

一项研究运用统一方法评估 CBT 对 11 种精神障碍疗效,发现其对多种精神障碍有效,在不同病症中效果有差异,对双相和精神病效果较小,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大多数精神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目前还没有荟萃分析研究使用统一的方法整合不同疾病的 CBT 随机临床试验的结果。近期,一项发表于JAMA Psychiatry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对 CBT 治疗 11 种主要精神障碍的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估与比较。

研究方法:首次运用统一的数据提取、偏倚风险评估和荟萃分析技术,确保了方法的一致性和结果的可比性。比较认知行为疗法(CBT)对 4 种焦虑障碍、2 种进食障碍、重度抑郁、强迫症(OCD)、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精神病和双相障碍症状的效应量。研究结果显示,CBT 治疗不同精神障碍的效果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图片

(注:效应量(如Hedges' g )小于 0.2 视为极小效应;0.2 - 0.5 是小效应,意味着干预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太明显;0.5 - 0.8 为中等效应,干预效果较为显著;大于 0.8 属于大效应,表明干预能产生明显效果。)

  • 焦虑障碍:

CBT 展现出良好的效果。以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例,相关研究表明,CBT 与对照组相比,Hedges' g 在0.5 - 1.0间 。这意味着 CBT 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CBT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挑战负面思维,如过度担忧、灾难化思维等,改变其认知结构。对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他们常存在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和负面预期,CBT 治疗师引导患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认知,并通过角色扮演、暴露练习等方式,让患者在实际情境中检验自己的想法,从而减轻社交恐惧。

  • 特定恐惧症:

CBT 的治疗效果显著,Hedges' g大于1.0。特定恐惧症患者对特定物体或场景存在强烈恐惧,如害怕蜘蛛、高处等。CBT 中的暴露疗法是治疗特定恐惧症的核心方法,通过让患者逐渐面对恐惧对象,克服恐惧反应。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BT 的治疗效果同样显著,Hedges' g大于1.0。PTSD 患者经历创伤事件后,常出现闪回、噩梦、回避等症状。CBT 中的认知加工疗法(CPT)专门针对 PTSD 患者的认知扭曲,如自责、对世界的不信任等进行干预。通过引导患者重新评估创伤事件,理解自身反应,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延长暴露疗法(PE)让患者反复讲述创伤经历,逐渐减轻痛苦情绪,提高对创伤记忆的耐受性。

值得注意的是,PTSD 患者接受 CBT 治疗时易出现脱落的情况。数据显示:PTSD 患者CBT组脱落率为 24%,而对照组脱落率为 14%。

  • 抑郁症:

CBT治疗效果显著。与对照组相比,Hedges' g 在0.71 - 0.97之间。此外,抑郁症患者在CBT 治疗中的脱落率为 16%,对照组为 14%,差异未达显著水平(RR = 1.13,95% CI 为 0.99 - 1.29)。总体而言,患者对 CBT 治疗抑郁症的接受度尚可,尽管存在一定脱落情况,但大部分患者能够坚持治疗。

  • 双相障碍和精神病:

CBT 在治疗双相障碍和精神病时,效应量相对较小,低于 0.5。双相障碍患者存在情绪的极端波动,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精神病患者则有思维、感知等多方面的障碍。这些疾病的复杂性使得 CBT 在应对时面临挑战。但 CBT 仍可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帮助双相障碍患者管理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对于精神病患者,CBT 可以辅助改善其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记忆力等,减轻症状对生活的影响。

综合来看,CBT 对多种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障碍、PTSD、强迫症和进食障碍可能有效,对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也可能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 CBT 在不同精神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降低脱落率。

参考文献:

[1]Cuijpers P, Harrer M, Miguel C, et al. JAMA Psychiatry. 2025 Apr 16:e25048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2307, encodeId=dbd3226230eb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f01912646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认知行为疗法#</a> <a href='/topic/show?id=9de9e65853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神障碍#</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6585, encryptionId=9de9e65853f, topicName=精神障碍), TopicDto(id=91264, encryptionId=bf019126469, topicName=认知行为疗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Apr 26 01:09:18 CST 2025, time=2025-04-26,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Lancet子刊:聚焦创伤的认知行为治疗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疗效

研究结果支持CBTs-TF作为一线治疗,与年龄、性别、创伤特征或护理人员参与治疗无关,对那些初始痛苦程度较高的患者尤其有益。

Clin Psychol Eur:自助移动应用在青少年抑郁预防中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在自助应用程序中,行为激活功能的简短使用可能是预防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有效成分。

BMJ Mental Health:大规模实施SPARX计划未能显著减少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原因探讨

SPARX数字认知行为预防计划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12个月后的抑郁症状变化上没有显著差异。干预的参与度较低,仅有22%的学生完成了所有模块,且许多学校未能提供足够的课堂时间。

JNNP:认知行为疗法(CBT)在缓解复发性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疲劳方面的长期疗效

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相关的长期疲劳方面,为期6周的CBT项目和4次强化治疗优于单纯的标准治疗(随访12个月)。

Lancet Psychiatry:治疗耐药性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和社会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治疗(CBTp)、虚拟现实干预、综合干预和音乐治疗在减少治疗耐药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症状方面显示出优于标准治疗的效果,其中CBTp效果尤为显著,值得临床优先考虑。

Psychiatry Res: 一种针对早期精神病的数字健康干预措施(Actissist)的效果

基于CBT的Actissist应用程序在改善精神病症状方面并不比症状监测应用程序ClinTouch更有效

柳叶刀子刊:难治性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哪种干预效果最好?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减轻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体症状,其他的干预手段如虚拟现实干预、综合干预、音乐干预等干预方式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积极结果,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Molecular Psychiatry:记忆再巩固干预对恐惧症长期疗效的关键作用

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临床恐惧症治疗中的多层面机制。

Mol Psychiatry:计算机辅助认知行为疗法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神经影像学变化的影响

CCBT显著改善了抑郁症状,MADRS和BDI评分平均下降约50%。CCBT治疗后,前额叶皮层与多个皮层下区域的功能连接发生变化,尤其是前额顶叶网络与膝下前扣带皮层的连接变化与抑郁症状的改善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