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欧洲实用指南: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

2024-09-04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发表于上海

我们的目标是提高这些具有高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复杂和异质性脑部疾病的精准度和成功机会。

中文标题:

2024 欧洲实用指南: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

英文标题:

The role of biomarkers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drugs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 A pragmatic guide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09-04

简要介绍:

用于神经精神疾病适应症的药物开发失败率仍然很高。优化药物发现和开发不仅需要更好地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理解疾病病因和发展,还需要有方法来测量与疾病进展、药物靶点结合以及对治疗敏感性相关的生物学和临床过程。在这里,我们探讨了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以及选择生物标志物的关键考虑因素。我们没有提供一份详尽的生物标志物列表;而是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明确的生物标志物选择策略,该策略针对药物开发周期中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我们讨论了在开发的每个阶段中与生物标志物选择和实施相关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发生物标志物,我们强调需要关注离散的生物学功能障碍和 / 或症状领域,而不是诊断。我们还主张在 2 期和 3 期使用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患者分层,以提高敏感性和效力并降低成本。我们的目标是提高这些具有高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复杂和异质性脑部疾病的精准度和成功机会。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实用指南: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pdf)] GetToolGuiderByIdResponse(projectId=1, id=3ba421c00395298b, title=2024 欧洲实用指南: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 enTitle=The role of biomarkers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drugs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 A pragmatic guide, guiderFrom=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uthorId=0, author=, summary=我们的目标是提高这些具有高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复杂和异质性脑部疾病的精准度和成功机会。,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40914/1726306659945_8538692.png, journalId=0, articlesId=null, associationId=0, associationName=, associationIntro=, copyright=0, guiderPublishedTime=Wed Sep 04 00:00:00 CST 2024,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85);">用于神经精神疾病适应症的药物开发失败率仍然很高。优化药物发现和开发不仅需要更好地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理解疾病病因和发展,还需要有方法来测量与疾病进展、药物靶点结合以及对治疗敏感性相关的生物学和临床过程。在这里,我们探讨了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以及选择生物标志物的关键考虑因素。我们没有提供一份详尽的生物标志物列表;而是提出了一种实用的、明确的生物标志物选择策略,该策略针对药物开发周期中每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我们讨论了在开发的每个阶段中与生物标志物选择和实施相关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发生物标志物,我们强调需要关注离散的生物学功能障碍和 / 或症状领域,而不是诊断。我们还主张在 2 期和 3 期使用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患者分层,以提高敏感性和效力并降低成本。我们的目标是提高这些具有高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复杂和异质性脑部疾病的精准度和成功机会。</span></p>, tagList=[TagDto(tagId=1662, tagName=生物标志物)],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13, categoryName=精神心理,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17, categoryName=神经科,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5, categoryName=指南&解读,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1662, articleKeyword=生物标志物,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1662, guiderKeyword=生物标志物, guiderKeywordNum=6, haveAttachments=1, attachmentList=null, guiderType=0, guiderArea=指南, guiderLanguage=1, guiderRegion=2, opened=0, paymentType=, paymentAmount=1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2758, appHits=5, showAppHits=0, pcHits=81, showPcHits=2753, likes=0, shares=0, comments=0,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Tue Sep 24 12:36:00 CST 2024, publishedTimeString=2024-09-04,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0, editor=FUNNYMAN, waterMark=0, formatted=0, memberCards=[], isPrivilege=0, deleted=0, version=4, createdBy=null, createdName=FUNNYMAN, createdTime=Mon Sep 23 15:51:25 CST 2024, updatedBy=8538692, updatedName=梅斯话题小助手, updatedTime=Tue Sep 24 09:19:03 CST 2024, courseDetails=[], otherVersionGuiders=[], isGuiderMember=false,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实用指南: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pdf)])
实用指南:生物标志物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临床开发中的作用.pdf
下载请点击: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拓展阅读

Cell Res | 红细胞 DNA 残留助力早期癌症精准检测

本研究通过分析红细胞中的 DNA 残留(rbcDNA),为早期癌症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为何血浆 GFAP 难以成为临床可靠指标?多模态研究给出答案

血浆GFAP水平与PET成像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不一致,其来源可能涉及多种组织,且与脑脊液GFAP表现不同。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和标准化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其作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的可靠性。

Nat Immunol:长新冠病理机制揭秘,免疫失衡与炎症网络异常,成潜在治疗突破口

研究揭示了长新冠患者免疫细胞谱系的细微变化及特定共抑制受体的上调,并发现了一组与呼吸急促相关的血浆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阐明了长新冠潜在的免疫病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和靶点。

【论著】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缺血性卒中代谢变化及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分析研究

本研究拟通过对IS患者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探索能够有效识别早期IS患者的代谢物,为临床建立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高精度诊断模型提供参考。

Nat Genet | 前列腺癌中m⁶A修饰的分布特征、临床关联及预后意义

该研究揭示了m⁶A修饰在前列腺癌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阐明了m⁶A修饰作为前列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作用机制。

JCO:沈琳教授团队发现NOTCH1突变显著预测替雷利珠单抗在晚期食管鳞癌中的生存获益

尽管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已成为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二线治疗的重要手段,但临床观察显示,仅有部分患者能够从中获得持久的生存获益。这使得寻找可靠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变得尤为迫

2017 ENETS共识指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生物标志物

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ENETS,European Neuroendocrine Tumor Society) · 2017-04-08

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 · 2017-04-30

2017 卒中康复会议建议:卒中恢复的生物标志物

国外神经外科相关专家小组(统称) · 2017-07-12

2018 欧洲意见书:慢性肾脏疾病磁共振成像生物标志物

国外影像科相关专家小组 · 201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