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Biotechnology:免疫治療新突破:如何精準鎖定病變細胞?
這項技術的誕生為癌癥和其他復雜疾病的精準免疫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路徑,同時也為基礎研究和診斷技術開辟了新的方向。
東華大學史向陽、沈明武ACS Nano:樹枝狀大分子共遞送蛋白質和核苷酸用于磁共振成像引導的腫瘤化學動力學/饑餓/免疫治療
MnO2核心尺寸為2.8nm的MGPP NP顯示出有效的谷胱甘肽耗竭能力,并且在腫瘤微環境下具有良好的Mn2+釋放特性,可實現Fenton樣反應和T1加權磁共振(MR)成像。
Mol Cancer:孫英麗/梅倩/韓為東/赫捷/王東睿發現表觀遺傳重編程增強CD8+T細胞功能并改善對免疫治療的臨床反應
該研究表明Runx3的表觀遺傳重編程會增強CD8+?T細胞功能并改善對免疫治療的臨床反應。
浙大一院王杭祥教授/鄭樹森院士:三重組合的免疫原性納米囊泡重塑腫瘤微環境以增強對臨床前癌癥模型的化療/免疫治療
作者成功構建了一種三重組合的免疫原性納米治療平臺,其中包含聚合共軛 GEM 前藥,用于協同遞送多種治療藥物,包括化療藥物、ICB 抑制劑和 STING 激動劑。
Nature Communications:聶廣軍/趙瀟團隊通過磁場時空操縱細菌,實現腫瘤精準免疫治療
第一代腫瘤細菌療法使用天然的、活的、滅活或失活的細菌來治療腫瘤,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第二代腫瘤細菌療法采用了基因工程細菌,具有增強和整合的抗腫瘤功能,并提高了生物安全性。
Trends in Biotechnology:浙大張進團隊綜述用于免疫治療的iPSC來源的工程化免疫細胞
基于這四種免疫細胞的自身特點,對比性地分析了不同免疫細胞在不同腫瘤免疫治療場景下的應用,重點介紹了旨在提高其有效性、安全性和通用性的基因編輯策略的最新進展和未來趨勢。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蘇州大學劉莊團隊系統總結生物材料調節腫瘤微環境助力免疫治療
實體瘤內不規則的腫瘤血管、缺失的淋巴回流系統、以及腫瘤內升高的間質壓等微環境因素,也限制了免疫細胞特別是效應T細胞對腫瘤內部的浸潤。
Cell Metabolism:腫瘤內氨水平促進T細胞耗竭,影響免疫治療效果
大約每25個人就有1人會在其一生中患上結直腸癌。而在我國,結直腸癌年發病人數僅次于肝癌。更重要的是,近30年來,5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中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一直在上升。
Nature Cancer:張澤民團隊揭示腫瘤特異T細胞特征及多癌種水平上免疫治療作用機制
該研究通過對公共數據集的分析,提出了基于 CXCL13 表達水平識別免疫檢查點阻斷(ICB)治療前后腫瘤微環境中腫瘤抗原特異 T 細胞的方法,鑒定了腫瘤特異 CD8 T 細胞的不同分化狀態及其特征。
Nature子刊:聚焦超聲調控細菌基因表達,用于腫瘤免疫治療
近年來基于細菌的靶向給藥系統在腫瘤治療方面的應用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廣泛關注。隨著合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與引入,如啟動子工程、智能基因線路等,有望大大提高細菌治療腫瘤的智能性和響應性。
西湖大學馬麗佳團隊開發In-library Ligation策略,促進聯合免疫治療靶點高通量篩選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馬麗佳團隊關心是否可以基于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設計出一種能夠高通量篩選影響細胞表型的多基因組合的技術。
Nat Commun:將冷腫瘤轉熱,北大吳虹團隊揭示前列腺癌免疫治療新機制
前列腺癌是男性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治療方法是抗雄激素治療,然而不少患者會進展為去勢抵抗前列腺癌并發生轉移(CRPC)。目前針對CRPC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免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