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雙相障礙及焦慮癥狀的研究進展
抗精神病藥物通過調節神經遞質緩解精神癥狀,研究表明其對雙相抑郁療效良好,不同藥物療效和耐受性有差異,在治療焦慮障礙方面有潛在價值但證據不足,使用時需考慮副作用。
班味是真的!研究證實:壓力大會加速衰老,還會散發這種氣味熏到別人!
日本團隊研究發現 “班味” 真實存在,是心理壓力下皮膚分泌的含二甲基三硫化物等的特殊氣味,具有生物傳感機制,跨國界存在且具情緒傳染性,研究團隊正開發傳感器監測。
專業心理支持求助態度量表簡版(ATSPPH‐SF)
改公式參考文獻:方舒,楊冰香,楊芳,等.中文版專業心理支持求助態度量表簡版應用于我國社區人群的信效度研究[J].護理研究,2019(14).
Molecular Psychiatry:裸蓋菇素療法維持情緒驚喜,打破傳統藥物情感鈍化困局
裸蓋菇素療法(PT)在改善抑郁癥患者快感缺失癥狀上優于艾司西酞普蘭,且能維持對音樂驚喜的積極效價反應。神經影像顯示PT降低vmPFC激活并增強感覺區域活動,而艾司西酞普蘭則鈍化情緒反應。
Molecular Psychiatry:免疫相關生物標志物在主要精神、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驅動作用及潛在新藥靶點
研究鑒定出29種免疫生物標志物與7種神經精神疾病存在潛在因果關系,其中20種具有治療潛力,包括ACE、AGER和CD40等已有藥物或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靶點。
Alzheimers Dement.:長睡眠時間與較差的認知表現相關,并與抑郁癥相互作用
長睡眠持續時間與較差的整體認知以及特定認知能力(如記憶、視覺空間技能和執行功能)相關。無論是否使用抗抑郁藥,這些關聯在具有抑郁癥狀的人群中更為顯著。
JAMA 首次:認知行為療法對不同精神障礙療效比較
一項研究運用統一方法評估 CBT 對 11 種精神障礙療效,發現其對多種精神障礙有效,在不同病癥中效果有差異,對雙相和精神病效果較小,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
Alzheimer’s & Dementia:長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的關系及抑郁的調節作用
長睡眠時間(≥9小時)與整體認知功能下降顯著相關,尤其是在有抑郁癥狀的個體中關聯更強。抑郁癥狀調節了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的關系,提示抑郁可能放大長睡眠對認知的負面影響。
【協和醫學雜志】重復經顱磁刺激急性和維持性治療在抑郁障礙中的應用進展
本文旨在回顧rTMS急性和維持性治療在MDD中的最新應用研究進展,探討rTMS的抗抑郁作用及未來應用潛力。
芝加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和青少年的前瞻性指南
兒科醫生的職責不僅包括對 ADHD 進行藥物治療,還涵蓋通過提供前瞻性指導、推動相關對話以促進對患兒病情的理解,從而確保患兒在社交、學業、情感和行為功能等方面取得良好的結果。
抑郁癥研究熱點:免疫炎癥假說的最新進展
近 10 年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炎癥生物標志物水平顯著升高,其或通過多種機制致病,還可指導治療,部分抗炎藥物輔助治療有效,但仍需研究個性化方案 。
廣泛性焦慮障礙病人非藥物管理的最佳證據總結
本研究總結了廣泛性焦慮障礙病人非藥物管理的最佳證據。建議精神科護理工作者在后續證據轉化過程中應結合臨床情境和病人偏好,有針對性地選擇并應用證據,以改善病人預后。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中國學者揭示氯胺酮抗抑郁機制新突破:介觀全腦波動分析揭示神經振蕩與網絡動力學變化
CSDS抑郁小鼠在BLA等8個腦區呈現高θ波段神經振蕩紊亂和全腦網絡效率降低。氯胺酮通過增強PrL-vHPC信息流和全局效率快速改善癥狀,機器學習模型顯示網絡特征對療效判別的AUC達0.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