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胖要胖對地方,這個部位胖能長壽,但這個部位胖,會折壽!
《英國醫學雜志》研究表明,大腿粗、臀部豐滿是長壽體征,內臟脂肪是健康殺手,健康管理應關注圍度而非體重,適度脂肪儲備有益健康。
研究建議:自信點,其實你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受歡迎!
多倫多大學研究表明,人們在社交中存在認知偏差,低自尊者更明顯,這與神經質人格相關,而社交質量關鍵在 “雙向確認”。大腦的 “消極偏差” 機制影響社交認知,我們應相信自己值得被喜歡。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BMI 不再是骨折風險唯一標準,體脂分布成關鍵新指標
在BMI類別內,PBF%過高或過低均與脆性骨折相關。本研究強調了除BMI外,身體組成指標在骨折風險評估中的重要性。
研究建議:睡前和他做這件事,能讓心情變好、壓力變小,還能讓他更愛你!
《社會與個人關系期刊》研究對 143 對伴侶調查發現,親密入睡姿勢與壓力感受負相關,能降低壓力、增強依戀安全感,但對睡眠質量無明顯改善,揭示肢體接觸對親密關系的積極意義。
SVN: 我國學者基于79萬卒中患者數據揭示, 膽固醇降太低竟會腦出血
卒中防治正在進入"精準管理"時代。這項研究提醒我們:醫學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1.8mmol/L這個"魔法數字"也需要因人而異。
間歇性禁食還能增強性行為?Cell子刊揭秘輕斷食“助性”的神經密碼,生育率暴漲的背后藏著這一分子機制
近日,康復大學/青島大學和德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相關研究團隊在Cell Metabolism發表了文章,揭示了IF可能通過減少大腦中色氨酸和血清素的可用性來提高性欲或性行為表現。
研究發現:大腿粗、屁股大的人,往往會更長壽!
BMJ 發表的大型研究表明,腹部肥胖指標與死亡風險正相關,大腿粗、臀部大的 “梨形身材” 人群死亡風險更低,單一依賴 BMI 評估健康風險不足。
Molecular Psychiatry:基于機器學習模型準確預測阿片類藥物過量風險
該機器學習模型在2018-2020年驗證中平衡準確率達81.6%-85.0%,關鍵預測因素包括藥物/酒精使用、抑郁癥及皮膚損傷。該模型為群體水平干預提供了新工具。
減!減!減!節食減肥竟減出膽囊結石
國家衛健委啟動 “體重管理年” 三年行動,我國肥胖問題嚴峻。盲目節食減肥易引發膽囊結石,如小眉節食減重后患病。文章剖析節食致結石原因,給出規律飲食等科學減肥方法,強調減肥應兼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