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Immunol:肖意傳/秦駿/劉陳立報告了微生物群狀中性粒細胞衰老調節膀胱癌的兩性異形
該研究鑒定了RETNLG+?LCN2+衰老樣中性粒細胞(RLSNs)亞群,它們優先在男性腫瘤微環境中積聚,并發揮強免疫抑制作用以限制抗腫瘤免疫,導致膀胱癌患者預后不良。
2024美國泌尿外科學會/泌尿腫瘤學會膀胱癌診療指南更新解讀
通過對2020年以來膀胱癌診療方向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和新發表的文獻進行審查與數據整合,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層浸潤性膀胱癌(MIBC)的診斷和治療指南進行了更新。
IVD前沿:ddPCR尿液檢測對膀胱癌無創檢測的診斷價值評估
本研究旨在比較uTERTpm ddPCR、Uromonitor和尿液細胞學的診斷性能,并探討BC風險亞組之間檢出率的差異。
IVD前沿丨膀胱癌高準確率新型甲基化標志物
作者評估了11個候選甲基化標記物用于尿BC檢測,確定了三個最有希望的標記:NRN1,GALR1和HAND2。聯用標記物集顯示AUC為0.94,敏感性為84%,特異性為96%。
Adv Sci:哈爾濱醫科大學徐萬海等團隊合作研究開發原位可轉化納米顆粒通過破壞線粒體和阻斷線粒體自噬通量有效抑制膀胱癌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名為 KCKT 的原位可轉化納米顆粒,以促進溶酶體逃逸并直接損傷線粒體,同時阻斷線粒體自噬。
World J Urol: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發文男性膀胱癌患者接受保全器官膀胱切除術與標準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的腫瘤學結果比較
與SRC相比,OSC與較差的腫瘤預后相關,尤其是在晚期腫瘤患者中。因此有必要對膀胱癌患者進行嚴格的OSC選擇標準。考慮到對預后的負面影響,T3期有可能被視為OSC的禁忌癥。
JECCR:中山大學康鐵邦等團隊研究揭示了KLF16/MYC反饋回路是膀胱癌的治療靶點
該研究揭示了KLF16/MYC調控軸在調節BLCA腫瘤生長和化療敏感性方面的關鍵作用,表明溴結構域抑制劑與DDP或吉西他濱聯合治療BLCA患者可能是一種有希望的治療干預措施。
Cancer Res:鄭州大學田鳳艷/顧朝輝/周利杰合作揭示7-脫氫膽固醇還原酶刺激膽固醇合成和cAMP信號傳導促進膀胱癌轉移
該研究觀察到7-脫氫膽固醇還原酶(DHCR7)在膀胱癌組織中的表達上調,且與正常組織相比,DHCR7的表達增加與膀胱癌轉移的增加相關。
NEJM:新療法,終于提高了這類高度惡性膀胱癌的生存率!
本研究通過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Durvalumab與標準新輔助化療方案相結合,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策略,顯著提升了無事件生存率和總生存率,這可能改變當前的臨床治療模式。
World J Urol:糖尿病對膀胱癌機器人輔助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患者腫瘤治療效果的影響
意大利I研究人員發現,在接受RARC治療的BC患者中,DM患者的腫瘤預后比非DM患者差,DM狀態對CSS和OS起著獨立的負向預測作用。
論文解讀 | Jinyong Luo教授團隊揭示甘草次酸在膀胱癌細胞中的抗癌作用及與化療藥物協同作用的分子機制
文章旨在探究甘草次酸對人膀胱癌細胞的影響及其分子機制,研究結果為甘草次酸作為膀胱癌治療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并為提高現有化療藥物療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南開大學ACS Nano:磷酸膽堿納米酶可作為通用細胞外囊泡探針檢測膀胱癌
南開大學劉定斌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種膽堿磷酸接枝鉑納米酶(Pt@CP)作為構建高通量和高靈敏度免疫測定的通用EV探針,允許對用于BC檢測的uEV蛋白標記物進行多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