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屢屢攻克神經疑難疾病——專訪神經免疫疾病領域醫生陳偉民
近年來,神經免疫疾病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各界紛紛加大力度投入神經免疫疾病的研究和治療。在中國上海,有一位醫生以其獨特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經驗,為神經免疫疾病患者帶來希望,他就是上海德濟醫院/青島大學上海腦
2025 中國專家共識:鈉通道阻滯劑治療局灶性癲癇(英文版)
涉及局灶性癲癇患者奧卡西平、拉莫三嗪、拉考沙胺、艾司利卡西平(eslicarbazepine)、托吡酯、唑尼沙胺和苯巴那酯(cenobamate)的治療建議,并SCB的治療調整等9項聲明達成共識。
劇烈單側頭痛,伴發流淚鼻塞:三叉神經自主相關性頭痛的診斷、治療及最新進展
三叉神經自主相關性頭痛(TACs)是罕見原發性頭痛疾病,含多種類型。其治療分急性與預防,有藥物、神經調控等手段,不同類型 TACs 治療方法各異,未來研究聚焦多中心合作與探索新靶點。
Neurocritical Care:我國學者揭示基于年齡分層分析微循環功能障礙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持續性腦水腫的影響
微循環功能障礙與 aSAH 后持續性 GCE 風險增加之間存在年齡依賴性關聯,這為未來研究研究不同年齡的定制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
Schizophrenia:驗證大型語言模型在精神分裂癥譜系和情緒障礙患者藥物誘發帕金森綜合征病例報告中的信息提取能力:一項概念驗證研究
LLMs在識別DIP癥狀方面具有90%的準確性,尤其是在剛性、震顫和運動遲緩等常見癥狀的提取上表現出色。盡管LLMs在自動化數據提取方面表現出色,但人類驗證仍然至關重要,特別是在震顫相關項目的評估上。
Brain:無癥狀HIV感染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受累使用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的新發現
這項研究揭示了無癥狀HIV感染者在急性期可能已存在CNS受累,并證實了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對降低神經損傷標志物(如NFL和GFAP)濃度的積極作用。
癡呆風險降低約50%!《柳葉刀》子刊:早期并長期靶向治療,或能延緩發病
研究發現針對顯性遺傳阿爾茨海默病,高劑量 gantenerumab 長期治療可清除 β 淀粉樣斑塊,延緩癥狀出現及癡呆進展,安全性良好,為預防策略提供重要依據 。
Nature:熬夜的“賬本”藏在哪兒?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竟有“電壓記憶”記錄睡眠需求!
果蠅體內 Hyperkinetic 蛋白中 NADPH 與 4-ONE 作用記錄清醒,睡眠剝奪果蠅 4-ONE 水平降低,揭示睡眠壓力新分子機制。
Advanced science:我國學者使用生物活性自組裝納米調節劑提高血腫消退并抑制神經炎癥治療腦出血
本研究描述了一種通過 Mg2+ 和SIRPα DNAzyme 自組裝形成的納米調節劑,旨在提高血腫消退并抑制治療 ICH 的神經炎癥。
Eur Radiol:我國學者通過CT 影像組學結合臨床和放射學因素預測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
基于 CT 影像組學結合臨床和放射學因素的混合模型可以有效地個體化評估 HICH 患者 HE 風險。
J Neuroinflammation:我國學者發現肉桂醛與去鐵胺聯合治療小鼠腦出血后炎癥、鐵死亡和血腫擴大
推測肉桂醛通過抗炎、抗氧化、鐵螯合和鐵外流的聚合機制修復 ICH 誘導的腦損傷,使用 CNM 和 DFO 的組合方法顯示出治療效果的顯著改善。
Alzheimer’s Dementia:皮質基底節綜合征患者低代謝模式新發現:β-淀粉樣蛋白與tau蛋白協同作用加劇顳-頂-枕葉區域損傷
本研究通過結合β-淀粉樣蛋白和tau PET,揭示了CBS患者中低代謝與AD病理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