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
2005年首次公布的國際兒科膿毒癥相關概念 和定義的專家共識¨o已得到全世界兒科界廣泛認可;2006年我國兒科重癥醫學專家制定的“兒科感染性休克(膿毒性休克)診療推薦方案”,對國內兒科醫師具有積極指導意義。2012年“拯救膿毒癥 戰役”之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國際指南加入了 血流動力學、組織灌注、器官功能不全等量化指標, 使膿毒癥、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的診斷和治療更 具客觀性。基于國際
2019年4月,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皇家精神科醫師學會(RANZCP)發布了電休克治療管理指南,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優化電休克治療管理尤其是維持電休克治療的高療效并將認知副作用最小化。
2020-09-30
休克是燒傷早期主要并發癥和死亡原因之一。雖然燒傷休克是一個老問題,但其臨床治療常不及時、不規范,致使休克期度過不平穩甚至休克難以糾正,導致早期感染和臟器并發癥。為規范燒傷休克防治,專家組從主要病理生理
2019-06-20
為提高電休克治療的安全性、療效和舒適性,規范操作及管理流程,相關專家曾共同制定并發表了《電休克治療方法專家共識( 2017 版) 》。經過反復討論,專家們認為需要增加一些新的內容,部分內容需要更新,特別是無麻醉的傳統電休克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醫療需求,應明確廢止。現將更新后的專家共識予以公布。
2017-12-30
創傷為現代社會一大公害,所致病死率已躍居疾病死亡譜第三位,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創傷失血、休克所致死亡占創傷早期死亡的30% ~40%。針對創傷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國際上近年來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和技術,包括高效出血控制、允許性低壓復蘇、延長黃金救治時間窗等。2007 年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制定了《低血容量休克復蘇指南》。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專門針對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早期救治規范。本規范專家共
2017-10-05
電休克治療亦稱電驚厥治療、電痙攣治療,指以一定量電流通過患者頭部,導致大腦皮層癲癇樣放電,同時伴隨全身抽搐,使患者產生暫時性意識喪失,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 為提高電休克的舒適性及安全性,規范操作及管理流程,制定本共識,以指導臨床應用。
2017-12-30
創傷為現代社會一大公害,全世界每年有350萬~580萬人死于各類創傷,有專家預測到2020年全世界每年因創傷死亡的人數可達850萬,且主要是青壯年,社會危害極大。大失血和休克為創傷所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占創傷早期死亡的30%~40%,因此及時有效的早期救治極為重要。
2019年5月,美國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學會(SCAI)發布了心源性休克的分類共識,該共識提出了系統的心源性休克的分類,按照心源性休克的不同階段共分為A-E五期。
創傷失血性休克是指創傷造成機體大量失血所致有效循環血量減少、組織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受損的病理生理過程。休克常常合并低血壓[定義為收縮壓<90mmHg(1mmHg=0.133kPa),脈壓差<20mmHg,或原有高血壓者收縮壓自基線下降≥40mmHg]。30%~40%的創傷患者死亡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這類患者中10%~20%因為錯誤的救治方案或不恰當的治療措施而死亡。急性失血是創傷首要
2017-05-02
休克是急診最為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患者病情急、生命體征極其不平穩且檢查手段有限,診療極具挑戰。休克的病死率與器官灌注不足、組織缺氧的持續時間密切相關,故而早期識別、迅速明確病因及休克類型對于及早開始治療有著重大指導意義,而正確診斷和處理是治療成功的關鍵。目前常用經肺熱稀釋法(PiCCO)與肺動脈導管(PAC)等手段進行有創血流動力學監測,在緊急復蘇的情況下因存在諸多限制不宜開展。理想的急診休克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