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源性尿路損傷(IUTI)是急診消化外科手術的一種嚴重并發癥。本指南由世界急診外科學會推廣以及緊急消化手術期間的IUTI管理。
2022-01-0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之一,嚴重影響我國兒童的生活質量,耗費醫療資源。
2022-01-01
總結了目前關于放化療鼻咽癌患者消化道癥狀管理的最佳證據, 包括口腔黏膜炎的管理、味覺改變或喪失及惡心嘔吐的管理3個方面。
2017-01-30
隨著MDT 診療模式在我國的逐漸普及,由于各地區醫療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消化道腫瘤MDT 組織形式和討論效果參差不齊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為保證消化道腫瘤MDT 診療模式的規范化、常態化及可持續性發展,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消化道腫瘤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多學科綜合治療專業委員會共同發起并編寫制定了本專家共識。 拓展指南:[[消化腫瘤|5]]
2016-07-15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國人致死和致殘的首要病因。規范抗栓治療是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重要措施。無論是抗血小板還是抗凝治療不可避免地帶來出血并發癥,又以消化道出血最重要和最常見。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預防消化道損傷和消化道出血對于長期抗栓治療患者非常重要。《中華內科雜志》編委會曾組織心內科和消化內科專家于2009年發布《抗血小板藥物消化道損傷的預防和治療中國專家共識》 ,并于20
2016-06-30
微生態調節劑能夠有效的調節各種原因引起的腸道微生態失調,已被廣大學者所認可,并且隨著人體微生態學研究的深入和發展,所研發生產的微生態調節劑的品種和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國外對微生態調節劑的研究起步較早,并制定出了有關微生態調節劑使用的規范化指南,但由于益生菌菌株、劑型和研究人群等因素國內外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完全參照國外標準顯然不適用于我國患者。為此,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集學會30余年在胃腸道微
依據我國上消化道異物內鏡處理的現狀,并參考國際最新相關指南,由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牽頭,組織消化、內鏡、胸部外科、胃腸外科、耳鼻喉科、急診科、兒科、影像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本共識意見,主要涉及因吞食而存在于上消化道內的異物。
2014年11月,美國胃腸內鏡學會(ASGE)在線發布了消化內鏡檢查中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指南。由于消化內鏡檢查操作可能導致操作相關的黏膜或更深部損傷、引發菌血癥等醫源性感染,因此,為減少此類不良事件的風險,醫生在內鏡檢查過程中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近期,美國消化內鏡學會(ASGE)更新了《消化內鏡檢查中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并發表于《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雜志上。該指
2021-04-15
根據《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的中華精準健康傳播環理念,系統介紹從公民體重管理的上防體重"未重"的"預識三識""預警三警""預防三防",到中控體重"欲重"的"生理三機""心理三為""倫理三信"。

2024-07-08
非靜脈曲張性UGIB的發生率幾乎是靜脈曲張UGIB的5倍。幽門螺桿菌感染或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消化性潰瘍病是非靜脈曲張性UGIB的最常見病因。

2024-06-05
內鏡室活檢標本取材和病理制片不規范可能導致以下問題的出現:內鏡活檢標本較大,病理報告僅描述為取材表淺;內鏡下見較傾向腫瘤性病變或黏膜明顯呈萎縮性改變,病理報告僅診斷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