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在我國,過敏性結膜炎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方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缺乏統一認識,多數眼科醫師僅依靠個人臨床經驗進行診斷和治療,臨床效果難以保障。近年來我國眼科診斷和治療技術快速發展,有關過敏性結膜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不斷深入,適時規范我國眼科醫師對過敏性結膜炎的診斷和治療工作十分必要。為此,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角膜病學組組織我國角膜病領域專家,緊緊圍繞過敏性結膜炎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熱點,以國內外循證醫學研究
2018-05-12
白內障為全球范圍內首位致盲性眼病,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是當今世界認可的主流白內障摘除手術方式。近年來飛秒激光的引入使白內障摘除手術有了進一步發展。飛秒激光白內障摘除手術系統可使透明角膜切口、角膜緣松解切口、環形晶狀體前囊膜切開及預劈核操作更加精確,從而優化IOL的位置和術眼的屈光狀態,大大提高白內障摘除手術的準確性、有效性及安全性。Meta分析結果顯示,相對于傳統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飛秒激光輔助
2018-01-30
Meige綜合征是1910年由法國神經病學家Henry Meige首先描述并以其名字命名的疾病,以眼瞼痙攣-口下頜肌張力障礙為主要癥狀。近年來有學者建議將本病命名為"節段性顱頸部肌張力障礙"。平均發病年齡60歲,男女性別比例約為1∶2。盡管其總體發病率目前國內外尚無確切報道,但近年來研究發現其患病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引起眼科、神經內外科的高度重視。鑒于此,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神經眼科學組經過集體討
2018-01-30
在《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5年)》的基礎上,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視光學組針對角膜地形圖引導這一特定的個性化激光消融技術,經過集體討論達成本共識。
2017-12-30
在人的屈光發育過程中,從出生至3 歲是一生中屈光度數變化最快的時期,初生嬰兒中,大部分為+1.50~+2.00 D的低度遠視,伴隨著成長,角膜曲率逐漸平坦,眼軸逐漸延長,至學齡期逐步完成正視化的過程,期間部分兒童開始出現近視并逐漸加深。因此,0~3歲,是視覺發育最關鍵的時期,0~12 歲則為敏感期,對敏感期的兒童進行科學的屈光檢查,并及早、準確矯正屈光不正,定期隨訪,將有助于減少屈光不正未矯正及近
2017-12-30
2014年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眼底病學組撰寫的《我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診療指南(2014年)》作為第1版國人DR篩查、診斷和干預指南,對全科醫師、眼科專科醫師和眼底病專業醫師的DR臨床診療工作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我國87%糖尿病患者就診于眼科醫療資源極其有限的縣級及以下醫療機構。部分DR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0%以上就診于基層醫療機構的糖尿病患者未被告知應定期進行眼底檢查,近70%糖尿病
2017-11-20
我國白內障摘除手術后眼內炎防治水平亟待進一步提高。繼2007年第1次頒布白內障摘除手術后眼內炎防治指南,2013年歐洲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European Society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ons,ESCRS)進一步修訂了防治指南,就防治的關鍵和細節提出了新的指導性意見。結合2013年ESCRS指南和最新的國際研究結果,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白內障及人
2017-10-30
眼底相干光層析血管成像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項新的眼底影像檢查技術。該技術原理是基于眼底血管中存在流動的血細胞,對同一橫斷面進行重復的相干光層析成像;通過特殊的計算方法,獲得移動血細胞即血流的信號;并據此進行血管結構的三維重建,以冠狀面(en face)的形式逐層呈現眼底血管的影像。有別于傳統的血管造影術和OCT,OCT
2017-08-30
角膜塑形術是應用角膜塑形鏡進行屈光矯正的過程和方法,能夠暫時性降低角膜中央區屈光力,減小近視屈光度數,從而提高裸眼視力的屈光矯正方法,部分臨床研究也證明了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視進展。盡管大量的臨床觀察和文獻報道均證明了角膜塑形術總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是,以過夜配戴鏡片為主要矯正方式及其鏡片的逆幾何設計使角膜塑形鏡引起并發癥的概率比配戴其他接觸鏡要高。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指南,針對角膜
2017-04-30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將可拆除縫線技術、抗代謝藥物、前房穿刺技術及術中對術后濾過量的預評估等方法應用于小梁切除術,使傳統的小梁切除術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復合式小梁切除術。為了進一步規范手術操作,指導臨床工作,提高手術療效,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學組經過認真討論,現對復合式小梁切除術操作提出以下共識意見,以供大家參考使用。
2017-04-30
近期有學者提出通過壓迫房角鏡觀察血液回流入Schlemm 管的現象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遠端房水外流通路的功能。但由于壓迫程度較難控制,敏感性較差,解剖定位不夠明確,因此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接受。針對以上問題,基于多年開展Schlemm 管成形術和小梁消融術的經驗,探索出活體術中Schlemm 管內熒光素鈉造影術的方法,本文主要將操作流程進行歸納。
2017-03-30
微導管輔助的360。小梁切開術是在黏小管成形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術式,是在直視下將發光微導管準確插入Schlernm管內,實現360。穿通,然后利用微導管將Schlemm管內壁及小梁網360。切開。該技術可避免常規手術切開刀未進入Schlemm管而造成假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 為了臨床能夠正確開展微導管輔助的360。小梁切開術,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青光眼學組全體委員通過認真討論,對手術提出以下共
2017-01-30
先天性青光眼是難治性青光眼的一種。有不少患兒經過傳統的小梁切開術、小梁切除術、睫狀體光凝術等治療,眼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對于這部分患兒,由于上方結膜及鞏膜的瘢痕化,很難再次完成濾過性手術。但是,這部分患兒的下方、顳側及鼻側Schlemm 管及房角結構仍然未受到破壞,因此,可以利用微導管完成此部分小梁網的切開,稱之為微導管輔助的次全小梁切開術,從而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本文主要為該手術的標準操作規范
2017-01-30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白內障與IOL學組在參考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狀及實際的醫療情況,經過認真、全面、充分的討論達成以下共識性意見,以供眼科醫師在臨床工作中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