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diovasc Diabetol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楊建民教授團隊揭示胰島素抵抗相關指標在心血管代謝性共病中的作用
該研究系統評估了五種IR相關指標與CMM發生風險之間的關系,并深入探討了其對CMM進展路徑的預測價值及潛在生物學機制。?
自殺風險爭議終結?BMJ真實世界研究證實:GLP-1 受體激動劑不增加 2 型糖尿病患者自殺風險
本研究涵蓋不同亞組和敏感性分析,為GLP-1受體激動劑的精神安全性提供重要臨床依據。
寶寶剛會走就“腳軟摔倒”?牙齒掉得比奶奶還早!醫生一查:竟是骨頭“天生缺鈣酶”!
2 歲幼兒因 ALPL 基因突變致低磷酸酶癥,出現骨骼畸形、乳牙早脫等癥狀,確診依賴臨床特征、低 ALP 水平及基因檢測,酶替代療法為核心治療手段。
NEJM 重磅:口服非肽類 GLP-1 激動劑 Orforglipron 單藥治療早期 2 型糖尿病,40 周使 HbA1c 降低 1.48% 且體重下降 7.6%
Orforglipron作為一款非肽類小分子GLP-1激動劑,其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簡便的給藥方案,將極大改善患者的治療體驗。
中國糖尿病最新研究:2.33 億人患病!2050 年或 3 人就有 1 人患病,這份防控地圖必看
本研究基于2005-2023年全國慢性病與危險因素監測數據,結合先進的疾病建模技術,首次全面揭示了中國糖尿病在國家、區域及省級層面的流行特征,并對2050年前的疾病趨勢進行了情景模擬。
BMJ | 間歇性禁食新證據:短期減重顯著,長期改善仍待驗證
不同的間歇性禁食策略能夠在短期內(少于24周)實現顯著的體重減少,尤其是“隔日禁食法(ADF)”,比連續能量限制(CER)更具優勢。
Cardiovascular Research:應對肥胖及其心血管風險——初級醫療環境中高低資源地區的挑戰與機遇
文章涵蓋了肥胖定義和風險評估的爭議,最新藥物治療的突破及其全球可及性,強調了低資源地區面臨的特殊挑戰。作者結合權威大數據研究及現有臨床實踐指南,提出了實際可行的策略方向。
2023 AFCE/SFE/SFMN建議:門診甲狀腺切除術
本文主要指導甲狀腺日間手術臨床應用與實踐,從術前患者教育、圍手術期處理、術后護理及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處理、出院標準及術后延續性護理等方面進行論述。
Adv Sci 廈門大學附屬心血管病醫院林毅君/戴翠蓮團隊揭示乳酸影響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乳酸可以通過促進外周巨噬細胞的衰老和泡沫化,在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中發揮調控作用。?
老祖宗說 “夏吃姜” 果然有科學!姜辣素消暑同時降血脂,逆轉血管炎癥
姜含姜醇、姜辣素等成分,具抗氧化、抗炎、調節血脂等作用,能改善血糖、血壓及血脂水平,對心血管健康有益,每日攝入不超 4 克較安全,其藥食同源價值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Lancet 子刊:rtCGM 與 SMBG 在妊娠期糖尿病圍產期結局無差異,但患者更青睞無創監測
實時連續血糖監測(rtCGM)未顯著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圍產期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