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NRP-1靶向分子探針助力乳腺癌診斷的最新進展及展望
本文對NRP-1靶向分子探針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優缺點進行系統比較,并闡述各類探針在乳腺癌診療領域的適用范圍及最新研究進展,以期為乳腺癌靶向分子探針的研發及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中國癌癥雜志 - 乳腺癌,神經氈蛋白-1 - 2025-04-27
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cfDNA片段組學成乳腺癌早篩新王炸
乳腺癌早期檢測需求迫切,溫醫大等團隊開展前瞻性多中心隊列研究。基于MERCURYcfDNA多組學技術構建的cfFrag模型,能精準鑒別早期乳腺癌與良性結節、預測新輔助療效,聯合影像模型可提升檢出率。
測序中國 - 乳腺癌, cfDNA片段組學 - 2025-04-11
“啪啪啪”的“快感密碼”被發現?Cell子刊:性行為總按部就班,關鍵在于腦中一種雙頻節律在控制節奏!“流暢”的神經機制被揭秘
生命最原始的沖動,往往藏著最精妙的科學
MedSci原創 - 多巴胺,乙酰膽堿,伏隔核腹側殼層 - 2025-04-03
南開大學齊跡、史洋AFM:分級靶向材料用于NIR-II光聲成像引導的膠質瘤協同免疫治療
膠質母細胞瘤侵襲性強、治療難,南開大學齊跡和史洋團隊設計分級靶向平臺,將 NIR-II 光聲成像與光化療協同免疫治療結合,為其診療提供新策略。
BioMed科技 - 免疫治療,膠質母細胞瘤 - 2025-03-31
研究證實:在這種情況下,男的的確更喜歡和男的在一起!
《Science》研究發現,無威脅時雄鼠傾向與雌鼠互動,遇危機則轉向同性,此行為變化由多巴胺系統等神經機制調控,為理解動物及人類社交行為提供依據。
國際科學 - 社交行為,性別偏好 - 2025-03-28
南京大學郭子建/陳韻聰團隊《JACS》:非氧依賴型光催化劑誘導細胞鐵死亡/焦亡/脹亡協同作用以增強腫瘤免疫治療
該論文將FDA獲批的亞甲基藍(MB)光敏劑進行簡單結構改造,構建了一種非氧依賴型生物光催化劑EBSe,團隊對該化合物進行了深入的細胞作用機制驗證和抗腫瘤免疫研究。
BioMed科技 - 腫瘤免疫治療,光催化劑 - 2025-03-23
Int J Nanomedicine:載米諾環素的二氧化鈦納米顆粒用于增強協同牙周聲動力化學療法研究
牙周炎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本文開發了Hb-MTN/MINO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通過產生的活性氧和負載的米諾環素實現聯合抗菌效果。
MedSci原創 - 米諾環素,二氧化鈦納米顆粒,牙周聲動力化學療法 - 2025-03-16
飯后奶茶癮的“元兇”找到了!Science:產生飽腹感的神經元正勾起“饞蟲”,驅動對糖的偏愛
研究確定了POMC神經元在飽腹狀態下對糖類攝入的調控機制,首次從神經環路層面闡釋了"飯后甜點"現象的形成機制,為理解飲食行為和肥胖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MedSci原創 - 肥胖,飲食行為 - 2025-03-13
【柳葉刀子刊】成人腫瘤患者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診斷和經驗性治療:AGIHO指南2024更新
腫瘤患者 FN 是急癥,德國 AGIHO 更新 2024 版指南,涵蓋流行病學、診斷、風險分層、抗菌及抗真菌治療等內容,給出循證建議,強調早期停藥及監測。
聊聊血液 - 腫瘤患者,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 - 2025-03-07
病案擷英 | 一例30年反復貧血患者的終極病因——十二指腸鉤蟲病
鉤蟲成蟲引起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貧血癥狀和多種消化道癥狀,今天王瓊醫生分享一例十二指腸鉤蟲病患者的診治經過,期望可為臨床醫生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消化界 - 貧血,十二指腸鉤蟲病 - 2025-03-04
Nature Methods:顯微鏡的“自動駕駛”時代:開源工具Nellie為何碾壓傳統方法15倍?
傳統技術難捕捉細胞器動態致疾病機制解析受阻。Nellie 工具借自適應濾波等技術實現高精度細胞器分析,揭示多種疾病相關細胞特征,開源且具潛力,推動精準醫學發展。
生物探索 - 細胞器,精準醫學 - 2025-03-03
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侯仰龍團隊ACS Nano綜述:磁性微/納米機器人用于癌癥精準診療
近日,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侯仰龍團隊系統總結了磁性微納米機器人的設計、制造、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癌癥診斷和治療中的多樣化應用,為未來的癌癥精準醫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BioMed科技 - 癌癥治療,磁控微納米機器人 - 2025-02-25
Science:飽了還想吃甜點?大腦里的"雙面間諜"揭曉食欲之謎
2 月 13 日《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存在 “雙面神經元”,POMC 神經元既抑制食欲又激活對糖渴望,解釋餐后甜點欲,為肥胖治療提供新方向。
生物探索 - 肥胖治療,雙面神經元 - 2025-02-18
天津大學劉哲教授團隊《ACS AMI》:近紅外介導的熱電催化用于持續生成ROS/RNS及可注射水凝膠的癌癥治療
生物電可調節腫瘤相關生理過程,外源性電刺激有望成腫瘤治療新策略。天津大學劉哲團隊構建 BAG 復合物,能熱電動力產 ROS/RNS,體外及小鼠實驗顯示其抑癌效果好,生物相容性與安全性佳。
BioMed科技 - 腫瘤治療,生物電 - 2025-02-12
為您找到相關結果約45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