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tomedicine:千年古方新突破!抵當湯雙重調節腸道與大腦,助力 2 型糖尿病認知障礙治療
通過三個主要目標闡明DDD的化學組成和作用機制:(1)確定DDD的主要活性成分;(2)驗證DDD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改善TDACD的假設;(3)研究DDD對海馬脂質代謝和自噬途徑的調節作用。
Phytomedicine:香芍止痛顆粒通過調節TRPV1介導的NLRP3炎癥通路減輕硝酸甘油誘導的大鼠偏頭痛
研究香芍止痛顆粒(XSZT)對偏頭痛的抗炎和鎮痛功能,并確定XSZT在TRPV1介導的NLRP3炎性體激活中的作用和活性成分。
尷尬的“社交癌”:神經源性尿失禁(NUI)
神經源性尿失禁由神經病變引發,發病機制復雜,分多種類型。通過多方法診斷,采用藥物、物理、手術等治療及康復干預,未來聚焦精準診療與新療法。
Nat Aging:大規模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帕金森病的新病理機制和潛在生物標志物
這項研究通過大規模蛋白質組學分析,揭示了帕金森病的新病理機制,并發現了多個潛在的生物標志物。
J Ethnopharmacol:隱丹參酮通過PI3K/AKT/Nrf2和SLC7A11/GPX4信號通路調節鐵死亡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
本研究探討隱丹參酮對大鼠大腦中動脈閉塞/再灌注(MCAO/R)模型的作用機制,并進一步探討炎癥與氧化應激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CT抗鐵死亡作用的機制。
【專家解讀】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發病現狀及相關因素分析
本研究基于腦卒中全周期康復理念,分析PSCI的發病現況,探討在不同年齡和疾病不同時期下PSCI的影響因素,以期對后續的臨床治療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價值。
血漿生物標志物在癡呆診斷和預測中的對比
作者使用了巴西癡呆隊列長達4.7年的隨訪臨床數據,評估了各種血漿生物標記物的診斷性能,并最終證實了血漿pTau217作為CSF分析診斷AD和確定淀粉樣蛋白狀態可替代方法的潛力。
AD疫苗: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新希望
阿爾茨海默病(AD)危害大,現有治療多為對癥且效果欠佳。疫苗作為主動免疫療法有望改變現狀,文中闡述 AD 發病機制、疫苗原理、開發現狀、挑戰及未來方向,展望其前景。
一藥雙效!JAMA超10萬人研究發現,皰疹疫苗可能幫你遠離癡呆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發表一項準實驗(quasi-experiment)研究結果,表明有資格參與國家接種計劃的人群隨訪7.4年內被新診斷為癡呆的風險顯著降低了1.8%。
Molecular Psychiatry:裸蓋菇素療法維持情緒驚喜,打破傳統藥物情感鈍化困局
裸蓋菇素療法(PT)在改善抑郁癥患者快感缺失癥狀上優于艾司西酞普蘭,且能維持對音樂驚喜的積極效價反應。神經影像顯示PT降低vmPFC激活并增強感覺區域活動,而艾司西酞普蘭則鈍化情緒反應。
關注面神經麻痹的味覺障礙
面神經麻痹是常見周圍神經疾病,30%-50% 患者伴味覺障礙。本文闡述其解剖病理、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強調早期綜合治療可改善預后,未來應聚焦分子機制與個性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