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皮下英夫利昔單抗(CT-P13 SC)作為炎性腸病的維持治療
CT-P13 SC作為一種新型的皮下注射制劑,在中至重度CD和UC患者中作為維持治療的療效顯著優于安慰劑。
2025 BSG指南:炎癥性腸病的結直腸監測
與普通人群相比,炎癥性腸病(IBD)患者患結直腸癌和死于結直腸癌的風險仍然增加。本文采用了更新的GRADE 方法,主要針對炎癥性腸病的結直腸監測提供指導建議。
Nat Commun:同濟大學胡勇研究發現耐酸趨化DNA微馬達在炎癥性腸病中用于益生菌遞送
針對傳統益生菌微膠囊缺陷,同濟大學團隊制備 DNA 微膠囊作為益生菌轉運微馬達,其具耐酸性、酸適應性與趨化性,可在炎癥結腸釋放益生菌,助力 IBD 治療。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趙瑞芳、聶廣軍Matter:新型納米粒治療炎癥性腸病
炎癥性腸病發病率攀升,現有療法不佳。中科院團隊開發 W@ZnNPs 納米粒子,能增強腸道黏膜屏障、調節微生態,經小鼠實驗證實對 IBD 治療效果良好。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多組學視角揭示精神障礙相關基因通路在炎癥性腸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四個關鍵基因及其下游通路中,QDPR和HP與IBD風險增加相關,而DBI和MAX則對UC具有保護作用。這些發現為未來腸-腦軸疾病的干預和治療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Int J Surg】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王曉艷/陳杰教授團隊:生命八要素(LE8)評分較高可降低UC患者手術風險及全因死亡率
研究人員發現LE8可作為UC患者的預后工具,強調通過綜合心血管健康管理改善IBD結局的重要性。
JCC:Ustekinumab在炎癥性腸病中的長期安全性分析
Ustekinumab在IBD長期使用過程中表現出可控的安全性特征,尤其在降低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風險方面優于許多傳統療法。
Cell Discov:中國學者揭示NAT10通過RNA乙酰化修飾調控T細胞穩態及炎癥性腸病的新機制
本研究揭示了NAT10通過調控RNA乙酰化修飾(ac4C)影響T細胞穩態和凋亡的新機制,并指出NAT10在IBD發病中的潛在作用。
2023 BDA指南:關于炎癥性腸病患者營養評估和飲食管理
本指南的目的是利用eDelphi在線共識平臺,制定IBD營養評估和飲食管理的指南。本文關于炎癥性腸病(IBD)營養評估和飲食管理的指南是通過基于證據的共識制定的,旨在提高護理的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