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右冠脈、前降支閉塞恢復血流不順利術后第3天心臟破裂死亡
68 歲女性因急性心肌梗死(下壁)行介入治療,右冠脈遠段彌漫病變伴血栓,雖經球囊擴張、血栓抽吸及藥物治療,術后第 3 天再發胸痛,提示需關注不規則彌漫病變處理時機與方式。
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成功應用于漏斗型PDA一例
3 歲女患兒確診漏斗型動脈導管未閉(PDA)合并卵圓孔未閉,選用 ABFDQ-Ⅱ 06 全降解封堵器經股動脈介入治療,術中成功建立軌道并釋放封堵器,術后無殘余分流,需抗凝治療預防血栓。
Adv Sci:哈爾濱醫科大學李悅/張志仁/潘振偉研究揭示了ACFs分泌的外泌體誘發房性心律失常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用血管緊張素II處理培養的原代人ACF (hACF)和大鼠ACF,然后將分泌的外泌體移植到大鼠體內。測試動作電位時程和L型鈣電流 (ICa)。
睡眠與運動雙管齊下!新研究證實,青少年期持續遵循運動行為指南可顯著降低成年期高血壓風險
本研究充分證明了從青少年期持續遵守24小時運動行為指南與成年期血壓調控及高血壓發病風險降低之間存在顯著正向關聯。
Eur Heart J:全方位解析難治性心絞痛的病理機制與個體化治療新策略
本文提出的“全譜系機制識別+個體化分層治療”新理念打破了傳統以阻塞性冠狀動脈病變為核心的難治性心絞痛定義,重點關注非阻塞性冠脈疾病在胸痛持續中的作用,體現了目前冠脈疾病研究的新時代趨勢。
Nature Commun:溫州醫科大學王怡/梁廣研究發現了USP13對肥厚型心肌細胞的有益作用
研究旨在探討心肌細胞來源的去泛素化酶USP13在心臟肥大中的作用和調節機制。在這里,研究表明USP13在肥厚性心肌中增加,并且主要分布在心肌細胞中。
European Heart Journal:超半數首次心肌梗死患者無癥狀,傳統預防策略存重大缺陷
這項研究首次從真實世界大數據層面,描繪了首次MI患者臨床識別和管理的多項盲點和不足,為指導未來心血管疾病預防策略優化具有重要意義。
Circulation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張浩、陳會文團隊創新先天性心臟病區域化診治中國模式,破解醫療資源不均衡難題
我國先心病患兒診治困境突出,ASSIST 項目通過頂級醫院與地方醫院合作,提升資源匱乏地區診療水平,降低術后死亡率與治療延誤,長期駐點模式效果更優。
Materials Today Bio 深圳市人民醫院徐金鋒、劉瑩瑩團隊開發雙靶向微泡精準抑制巨噬細胞端粒酶活性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雙靶向微泡藥物遞送系統,該系統有效識別并靶向AS斑塊區域的M1巨噬細胞,進行特異性藥物遞送。
NEJM:新型 CETP 抑制劑 Obicetrapib,心血管高危患者降脂新希望
Obicetrapib的研究為心血管領域帶來了一線希望。傳統調脂療法在部分高危患者中效果有限,而強效且耐受良好的新型CETP抑制劑,有望成為控制殘余心血管風險的利器。
術后1年隨訪|MemoSorb可降解封堵器治療14.4mm長隧道PFO病例分享
66 歲男性因長隧道型卵圓孔未閉行 BDPFO-Ⅰ 2828 可降解封堵器植入術,術后 1 年房間隔重塑完整,封堵器降解完成,無殘余分流,驗證了該封堵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粗大右冠脈支架后頑固性慢血流,各種藥物給了一籮筐!
58 歲男性急性心肌梗死,右冠脈閉塞,介入治療植入 3 枚支架時反復無復流,經救治后血流勉強恢復,術后置 IABP,提示急性心梗介入以恢復血流為重。
Sci Adv:溫州醫科大學吳高俊等團隊研究發現心肌細胞源性YOD1通過去泛素化穩定STAT3促進病理性心臟肥大
該研究發現,去泛素化酶YOD1在人類肥厚性心肌組織和小鼠模型中呈現適度表達上調。心肌細胞特異性敲除YOD1可顯著減輕血管緊張素II和橫向主動脈縮窄誘導的心臟肥大表型。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4概要
這份已連續發布20年的權威報告再次為我們揭示了中國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嚴峻現實與發展機遇。作為臨床醫生,面對這些數據時既要保持理性分析,也需認識到我們肩負的責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