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tomedicine:千年古方新突破!抵當湯雙重調節腸道與大腦,助力 2 型糖尿病認知障礙治療
通過三個主要目標闡明DDD的化學組成和作用機制:(1)確定DDD的主要活性成分;(2)驗證DDD通過調節腸道微生物群改善TDACD的假設;(3)研究DDD對海馬脂質代謝和自噬途徑的調節作用。
一文解鎖GLP-1藥物治療的全景藍圖
GLP-1是腸道L細胞釋放的激素,基于GLP-1的藥物用于治療2型糖尿病和肥胖。本文介紹已批準的GLP-1療法、新型小分子激動劑、多重激動劑,以及新適應癥,展望其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前景。
研究證實:胖要胖對地方,這個部位胖能長壽,但這個部位胖,會折壽!
《英國醫學雜志》研究表明,大腿粗、臀部豐滿是長壽體征,內臟脂肪是健康殺手,健康管理應關注圍度而非體重,適度脂肪儲備有益健康。
靠吃水果穩住血糖?臨床實測:這類常見水果吃 12 周,血糖、體重、血脂同步改善,并降低炎癥,促進心臟健康
全球糖尿病前期人群占比達 37%,生活方式干預常遇瓶頸。內華達大學研究表明,每日 2.5 份草莓經 28 周干預,可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血脂及炎癥狀態,證實功能性食物的慢性病預防價值。
二甲雙胍再“立功”!JAMA:顯著減輕疼痛,改善膝關節功能
膝骨關節炎是中國中老年致殘主因,肥胖超重為重要風險因素。JAMA 研究顯示,肥胖或超重膝骨關節炎患者使用二甲雙胍治療 6 個月,疼痛緩解、膝關節功能改善,安全性良好,需大樣本研究進一步驗證。
Circ Res:中山大學蔡衛斌等表明代謝協調結構導致糖尿病心肌功能障礙!
該研究表明ACBP(acyl–coenzyme A–binding protein)介導了心肌細胞代謝和結構關聯的雙向調節,并為改善T2DM患者的心功能障礙確定了一個有希望的治療靶點。
BMC Med:生命早期經歷、遺傳與生活方式如何共同影響 2 型糖尿病發病?
本研究觀察到無論后天的遺傳風險和生活方式如何,早期生活中累積的風險因素均與成年后T2D患病風險的增加呈劑量反應關系。這些結果強調了早期生活中有效干預策略對于全生命周期預防T2D的重要性。
睡眠“偷走”血糖穩定?JAMA子刊:睡不夠+入睡晚,血糖波動飆升;比熬夜更傷的是入睡不規律!
研究利用廣州營養與健康研究數據,分析 46 - 83 歲參與者睡眠時長、入睡時間軌跡與血糖波動關系,發現睡眠不足、入睡晚或二者兼具均與更高血糖變異性相關,規律作息對血糖控制有益。
【今日分享】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滲狀態的管理:ISPAD指南(2022版)解讀
本文旨在對該指南進行解讀,以期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高血糖高滲狀態診斷與管理提供新的臨床參考依據。
JAMA子刊:數字健康技術的 “瘸腿” 現實:超 90% 產品單病設計,多病共存患者被忽視
數字健康技術已成為慢病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若忽視多病共存現實,反而可能加重患者數字化操作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