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Psychiatry:首次精神病發作后抗精神病藥物減停期間的復發風險
45.8%的患者在抗精神病藥物減停后復發。高D2親和力拮抗劑使用者的復發風險是低親和力拮抗劑和部分激動劑的2倍(OR分別為0.48和0.44),且復發時間更短(280天 vs. 531天和357天)。
綠茶竟能抗抑郁?Phytotherapy Research:長期喝綠茶能有效改善抑郁樣行為和認知功能,關鍵是這一機制!
研究發現,長期飲用綠茶能有效改善抑郁樣行為和認知功能,其機制與調節“腸道-肝臟-大腦軸”密切相關。
常見抗精神病藥引起體重增加的風險及治療對策
中國超 640 萬精神分裂癥患者,常用抗精分藥易致體重增加,增加代謝疾病風險且影響治療依從性。其機制與神經遞質受體作用相關,治療策略包括換藥、聯用二甲雙胍或 GLP-1 激動劑等。
綜述|基于功能磁共振信號實時神經反饋技術在精神障礙中研究進展
本文探討rtfMRI-nf對精神癥狀的干預效果,評估其是否能改善精神癥狀,并進一步揭示其潛在神經機制,以期為精神障礙的精準干預提供科學依據,并推動rtfMRI-nf技術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BMC Med.:中國學者證實重度抑郁癥患者的筆跡表現出特征性改變
本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的筆跡會表現出特征性改變,并提出了一種經濟高效、快速有效的識別抑郁癥的模型。這一發現進一步揭示了抑郁癥的客觀指標,并為未來開發多模態識別模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多變量模型預測兒童心理風險,陰性預測值達 95.4%
該模型的優勢在于僅需非侵入性、低成本數據即可實施,適合在常規兒童健康檢查中應用。
SSRIs 治療成人強迫癥療效再評估:個體數據薈萃分析揭示小效應量與基線特征無關聯
SSRIs在成人OCD治療中優于安慰劑,但效應量較小且不受患者基線特征影響。
Science:突破性進展!揭示氯胺酮長效抗抑郁效應的關鍵“開關”
本研究通過小分子抑制劑 BCI 抑制 DUSP6 增強 ERK 活性,可使氯胺酮誘導的突觸可塑性增強并延長抗抑郁效應至 8 周,揭示 ERK 通路對維持療效的關鍵作用,為長效抗抑郁療法提供新方向。
JAMA Neurology:杜氏肌營養不良癥患者的定量肌肉磁共振結果——EMBARK隨機臨床試驗的探索性分析
本研究通過定量磁共振技術證實了delandistrogene moxeparvovec在減緩DMD患者肌肉脂肪浸潤和改善肌肉完整性方面的潛在作用。
心理援助熱線專業人員勝任力評價指標選擇的專家共識
本研究形成的專家共識可用于心理援助熱線專業人員勝任力的評價,為培訓和考核提供參考支持。本研究形成的專家共識可用于心理援助熱線專業人員勝任力評價,為量化勝任力特征、培訓和考核提供工具。
BJPsych | 新型抗焦慮藥 VQW-765:專為女性表演焦慮患者設計的即時緩解方案
α7-nAChR激動劑VQW-765在女性表演焦慮患者中顯著降低TSST期間的焦慮水平,有效血漿濃度范圍為1.5–8.0 pmol/mL。藥物通過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表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